
在各類企業紛紛擁抱互聯網的當下,企業開始用互聯網思維來改造甚至重塑生產經營鏈條,其中,小米公司的營銷方式成為一些企業效仿的對象。那么,何為“小米式營銷”?其是否具有普適性?
小米公司董事長雷軍前不久的一段話或許可以作為“小米式營銷”的官方注解:“互聯網思維就是用互聯網方式低成本地聚集大量的人,讓他們來參與,相信群眾,依賴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小米式營銷”有五步
小米公司是怎么“低成本地聚集大量的人”的?大致可以概括為粉絲經濟加上饑餓營銷。粉絲經濟在小米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小米已經形成了龐大的粉絲群體,幾乎到達了一呼百應的效果。而饑餓營銷歷來是小米的看家法寶,指定時間開售,指定時間內售罄。讓粉絲尖叫的同時,也給粉絲們帶來了陣痛。
具體來說,“小米式營銷”的第一步是由創始人從身邊親友、同事開始發展粉絲,通過論壇、社區等建立粉絲團體。初始圈子的情況,決定著粉絲團體未來的質量和數量。
接下來,針對鐵桿粉絲,將產品進行小規模內測,并根據內測用戶的反饋意見對產品進行完善。內測用戶也會對產品進行口碑傳播。
第三步,進行大規模量產和預售,同時,利用社交網絡進行社會化營銷,讓用戶產生該商品火爆且“稀缺”的感覺。
第四步相對于傳統企業來說是個新生事物,就是企業用產品將成千上萬的消費者聯系在一起。對于小米公司來說,其通過小米手機內置的MIUI系統將眾多粉絲聯系在一起,小米公司也得以了解其粉絲群體的消費行為,甚至是衣食住行,這些信息匯集在一起會成為“大數據”,背后的商業價值很高。
最后,還可以進行擴展,既包括軟件方面的擴展,也包括硬件上的擴展。例如,用戶可以在系統內購買相應的APP(應用軟件),企業也可以橫向開發其它類型的硬件產品,供粉絲關注和購買。
本質上屬于注意力經濟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在對經濟發展趨勢進行預測時指出:“隨著信息的發展,有價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這種觀點被信息技術業和管理界描述為“注意力經濟”。
所謂“小米式營銷”,是一種電子商務,在本質上亦可歸于注意力經濟的范疇。
注意力經濟向傳統的經濟規律發起挑戰,認為經濟的自然規律在網絡時代會產生變異,傳統經濟的主導稀缺資源是土地、礦產、機械化設備、高科技工廠等物質因素,而網絡經濟時代信息過剩,注意力最為稀缺。
只有大眾對某種產品注意了(在“小米式營銷”里,對產品產生注意的大眾,大致等于粉絲),才有可能購買這種產品,成為消費者。
受益于網民增長的“人口紅利”
現在的問題是,互聯網(包括移動互聯網)能在多大程度上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