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9日,端午節前夕,上證指數暴跌6.42%,下挫逾300點,一連穿破4600點、4500點兩個關口,收4478.36點。深成指下跌6.03%,收15725.47點。創業板也繼續下挫,暴跌5.41%,收3314.98點。兩市約2200只個股下跌,超1000只個股跌停,僅130只個股收漲。
這是今年內僅次于“119慘案”和“528股災”的單日暴跌。不僅如此,本周也是滬指7年來單周的最大跌幅。在滬指6月12日達到近期高點5178.19點后,隨后本周的五個交易日累計下跌高達13.5%,拉下4根大陰線。
5月份以來宏觀流動性供給格局的變化,股市資金面也持續收緊,成為本輪調整的最大因素。
本周巨額IPO對資金影響巨大,而今日為年內第八批新股申購最密集的時間點,有11只股票啟動申購,單日新增資金凍結或近4.45萬億元,其中,5年來最大規模IPO“巨無霸”國泰君安啟動網上申購。大量新股申購令本就疲軟的市場再次遭到重創。
近期監管層嚴查場外配資,也意在給股市降溫,形成慢牛。根據兩融數據統計,2014年12月有一波融資高峰,預計6月將逐步到期。加之近期市場波動大,投資者本就主動去杠桿,對股市流動性造成沖擊。
此外,內地與香港兩地基金互認將于7月1日正式實施。基金互認或導致大量大陸資金蜂擁搶籌香港的便宜股票,加重了對于資金短缺的擔憂,因而加重了拋壓。
雪上加霜的是,據外媒報道,通過中期借貸便利(MLF)釋放的約6700億元人民幣資金中,中國央行決定不再續作部分MLF。由于當前3.5%的利率不夠有吸引力,銀行主動要求續作的意愿較低。知情人士指出,央行最近幾月的貨幣寬松政策降低了貸款人的借貸成本,這也是央行不再續做部分MLF的原因。
另一方面,外資的進入更加劇了流動性的波動和對于穩定性的擔憂。EPFR Global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3日的三周,流入中國股市和債市的資金高達73億美元(約合453.22億元人民幣),為10多年來的最大三周流入規模。但此后的一周中,指數的大幅波動又導致全球基金經理紛紛撤離,流出中國的資金約68億美元(約合422.19億元人民幣),與流入的規模相當。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劉利剛認為,盡管國內還存在著許多障礙,并且國內市場也有效率低下的扭曲現象,但他們選擇迅速開放資本項目。中國的金融系統以及金融機構能否應對大規模并且波動較大的資本流動仍有待觀察,其后果可能是失控。
一直以來,中國政府嚴格控制外資的規模和渠道,限制資金通過投資組合和銀行渠道流入中國,目的是為了控制人民幣匯率以及防止資產泡沫產生。但隨著滬港通的開通,資本開放迫在眉睫。監管層也逐步實行允許外國投資者投資境內債券市場,以及放松外資銀行在境內獲得流動性的渠道等措施。外資的進入一定程度上優化了A股的資本結構。
但外資涌入的風險在于進出中國的資金規模可能會增加并且變得更加不穩定,特別是在中國經濟顯示出更多放緩跡象的當下。不僅如此,更讓監管層擔心的是,外國基金經理持有股票的周期變短。
不過,據國泰君安對于1500位機構投資者的調研來看,接近80%的機構投資者認為10%左右的A股調整即是最好買點。
國泰君安首席策略分析師喬永遠認為,當前是繼續進入市場的新買點,市場短期內過快調整形成了難得的投資機會。且之前仍有大量資金等待入市機會。這一機會也在A股市場短期快速下跌中逐步形成。普遍存在的牛市預期也將驅動資金更快修復下跌過程,時點會在未來幾天內出現。當前應該堅定看多,擇時買入A股。
鋰電池產業鏈企業推廣,鋰電網(li-b.cn)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