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市贏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贏合科技”)是目前國內鋰電設備制造企業當中,在上市道路上走得“最遠”的一家。4月23日,證監會核準了25家企業的IPO申請,贏合科技是其中之一。
行業經歷大幅波動的背景下,作為價格戰“先鋒”的贏合科技近三年平均高達40%的毛利率以及23%的凈利潤率。而這樣的成績單卻并未得到同行的認可:“贏合的財務數據,我們看不懂。”“那么低的價格,毛利率做到25%就已經很棒了,超過30%不可能?!薄摆A合的銷售價相當于我們的采購成本,怎么能做出30%的利潤?”......
除去利潤率較同行偏高的因素,《第一財經日報》多方采訪還發現,贏合科技在收入確認、核心人才隊伍、專利申請等方面可能均暗藏風險。
利潤率奇高
鋰電設備生產企業的下游客戶是鋰電池生產企業,鋰電池企業受到國家新能源政策影響非常大。2010年開始,隨著動力鋰電受到國家整體推動,出現整個行業發展高潮。就在這個時候,PE、VC也大舉入股鋰電設備企業,助企業上市一臂之力。
不過,2011年到2013年,由于相關補貼政策有所延后,鋰電設備行業也經歷了發展的低谷期。特別是2012年,有關“倒閉潮”的報道屢見報端,一些投資者也因投資回報遠低于預期紛紛選擇離場。對于留下的PE、VC而言,不得不面對企業業績大幅波動,遲遲無法滿足連續盈利的上市要求。而越來越激烈的價格戰、技術挖角和抄襲復制,也越來越令人頭疼。
這樣的背景下,贏合科技的業績表現就顯得格外引人注意。公開資料顯示,2014年贏合科技實現營業收入2.25億元,凈利潤5052萬元;公司近三年綜合毛利率分別為41.6%、38.55%、40.64%,凈利潤率分別為22.91%、23.84%、22.45%。
僅僅翻看招股書,投資者一定很難體會“利潤率奇高”是什么概念。贏合科技在其招股書中選擇了與兩家上市公司進行對標比較,即七星電子(002371.SZ)和晶盛機電(300316.SZ)。比較而言,無論是毛利率、凈利率還是資產負債率、盈利能力等指標,贏合科技都處于平均水平。
但業內人士認為,上述兩家公司并沒有太多的可比性。公開資料顯示,七星電子主要從事基礎電子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技術服務業務,主要產品為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設備和電子元器件;晶盛機電主要生產光伏設備。均與贏合科技所屬領域差別較大。
七星電子內部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介紹,公司產品結構中鋰離子電池設備占比不到10%。他表示,七星電子鋰電設備定位高端,毛利率在行業內屬于領先水平,但最高也只能達到30%左右。
真正具有可比性的深圳市吉陽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吉陽科技”)、深圳市雅康精密機械有限公司(下稱“亞康機械”)等鋰電設備生產企業,也都較贏合科技披露同期利潤率低5~10個百分點。
毛利率高于同行,一般意味著產品要比同行更高端、更有市場。但贏合科技的售價不但不高,反而要低不少。低售價、高毛利,贏合科技的財務數據讓同行難以理解。
“競爭趨于激烈,銷售毛利潤率和凈利潤率都會下降?!敝醒胴斀洿髮W會計學院教授魯桂華對本報記者表示,如果產品領先于競爭對手,則抵御價格戰的能力更強,維持高利率的能力也越強,這需要看贏合科技的產品是不是優于對手。“如果產品并不領先,那就有可能存在問題了”。
而多位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一方面,贏合科技的產品“定位不高”,通過打價格戰實現經營目標,走的是低端路線;另一方面,從銷售客戶來看,公司前十大客戶中也沒有比亞迪等行業龍頭,客戶規模較小。
“這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利潤率都是差不多的,除非進口設備利潤率可能偏高一點。”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鋰電設備行業分析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過去幾年鋰電設備經歷了一個波谷期,價格戰在這一期間更加激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