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穿戴”設備是近兩年科技公司最熱衷的產品之一,除了谷歌研發智能眼鏡之外,三星、蘋果和國內大批互聯網企業也投身其中,智能腕表、智能手環、智能戒指、智能項鏈等相繼推向市場。但本地第一批嘗鮮者向成都商報反映,智能手環等產品質量有瑕疵,實用性不高,用不了幾次就被束之高閣。
智能穿戴設備目前在市場上叫好不叫座,解決消費者遇到的問題,可能是這類產品想要進一步普及的關鍵。
三個月電池陣亡 UP售后怎么解決
戴先生告訴成都商報記者,他和幾位同事去年初通過海外代購了Jawbone UP第一代智能手環,單價約1400元。“當時這款科技產品賣得很火,可以跟蹤你的運動量,監控你的睡眠,還有智能鬧鐘,通過振動喚醒你而不影響身邊人。只需連接電腦或者iPhone,就能將記錄的內容同步,通過圖表很方便自我管理。”
市面上比較有名的同類產品還有Nike+FuelBand、Fitbit Flex,以及國內的咕咚手環。Jawbone UP的銷量和Nike+相當,于是戴先生和朋友們購進了這款手環。但用了不到三個月,智能手環的充電就成了大問題。“這款產品電池的容量衰減得很厲害,從最初4~5天充一次到后來每天一充,大概在三個月的時候徹底充不進電了。”戴先生聯系代購的淘寶店鋪,對方認為時間過去太久,購買地又在美國,他們沒辦法保修。另兩位購買這款手環的同事,也先后遇到“電池陣亡”的問題。
智能手表每日一充 實用性受質疑
王先生是成都第一批智能手表用戶,幾年前摩托羅拉剛推出智能腕表MOTOACTV時,他就請人從國外代購了一款。當時,這款智能手表的概念足夠令人興奮:它可以是個計步器,通過GPS記錄你的運動軌跡,還能充當隨身音樂播放器。
但使用幾次后,興奮就被煩惱取代。首先這款腕表續航時間太短,一天一充,甚至一天都堅持不了。“早上充好電去上班,下班準備跑步時就沒電了,讓人很沮喪,總不能一直充電就等著跑步吧?”于是他決定白天使用,晚上充電,但早晨睡醒看個時間就很不方便,因為手表還在充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