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鋰電網訊:以往提到A股萬億市值的公司,浮現在投資者腦海的,總是貴州茅臺、中國石油或者那幾家銀行股。
直到去年5月31日,寧德時代市值首破萬億;一年后,比亞迪也在6月10日躋身這個序列。
來自新能源行業的新貴們以一種超乎預期的速度,顛覆著舊有格局。光速造富、資本熱潮、規模之爭,這些曾經在房地產、互聯網上演的故事,似乎正在這個炙手可熱的行業重現。
戲稱轉型“情感博主”的任澤平,也在近日高呼,“當下不投新能源,就像20年前沒買房”。
從全球來看,一個屬于新能源汽車的時代已經勢不可擋地到來了。
在這個馬斯克率先開啟的時代,特斯拉市值早已過了萬億甚至近九萬億,國內“寧王”、“迪王”也用萬億打開了市場的想象空間。他們,將把這個產業帶往何處?
爭 霸
作為中國新能源產業鏈的明星,“迪王”和“寧王”之間的爭霸賽到了一個白熱化的階段。
6月10日,比亞迪市值首次飆上萬億,成為寧德時代之后又一家市值過萬億的新能源公司。盡管它在6月15日回調到了9752.33億,但與寧德時代的1.09萬億差不了多少。接下來,兩家萬億公司對“深市一哥”的爭奪還會連續上演。
在比亞迪突破萬億后,投資者戲稱為“牛股反指”的中信證券喊話——至2023年,比亞迪目標價481.1元/股,市值1.4萬億。另一旁,中信曾給出754元目標價的“寧王”,卻似乎被打入冷宮。
幾天前,一則與特斯拉有關的消息引爆了市場情緒。6月8日,比亞迪集團執行副總裁廉玉波透露,比亞迪將會為特斯拉提供電池產品,這也是比亞迪方面首次承認此事。
在此之前,寧德時代、松下以及LG新能源等全球動力電池龍頭廠商,都是先拿到了特斯拉的大額訂單后,得到市場認可,隨后有了如今的市場地位。
特斯拉是目前全球產量和交付最多的電動車廠商,在實現國產化后,低成本生產是特斯拉銷量暴增的主要助力,其中約占40%的電池成本顯然至關重要。綁定特斯拉,成為一眾電池供應商的訴求。
去年6月,寧德時代與特斯拉達成合作,供貨給特斯拉低價的磷酸鐵鋰電池;隨著特斯拉的熱銷,寧德時代裝機量一路攀升。
2021年年報顯示,去年寧德時代對特斯拉銷售額為130.4億元,占其總銷售額的10%。
而現在,“迪王”也將成為特斯拉供應商,讓“寧王”有些坐不住了。
相比寧德時代,比亞迪能夠提供相對更便宜的磷酸鐵鋰電池;此外,前幾個月供應鏈受阻的情況下,比亞迪旗下弗迪電池的穩定供給,助力比亞迪銷量暴漲,市場有目共睹。
今年前5個月,磷酸鐵鋰電池裝車量同比增長235.2%,力壓三元電池,占動力電池產量的60%。磷酸鐵鋰正是比亞迪的強項。
從整體市占率來看,比亞迪與寧德時代間的差距也在縮小。今年前5個月,比亞迪動力電池裝機量占比為22.58%,較去年年底市占率16.2%上升6.38個百分點。寧德時代則從去年年底的52.1%下滑至47.05%。
如果后續供貨順利,比亞迪將成為特斯拉中國市場第二家、全球第四家電池供應商。而LG化學、寧德時代和松下來自特斯拉的訂單比例,也會相應被分流。
更重要的是,有了特斯拉的品牌加持后,包括豐田、戴姆勒以及其他造車新勢力等潛在客戶與比亞迪之間的合作也有望推進。在眼下車企紛紛尋找二供、三供的情況下,比亞迪正成為攪動市場的那條鯰魚。
也有分析師表示,隨著碳酸鋰鐵電池的特斯拉在全球份額快速擴大至50%以上,整個市場仍在快速輪動。在2025年后第二輪動力電池格局重組期,寧德時代、比亞迪等中國企業將會全面受益。
根據各家電池廠商的規劃,至2025年,寧德時代產能將達到670GWh,比亞迪和蜂巢能源的也能達到600GWh,中創新航的產能目標則是500GWh。
動力電池的諸侯爭霸才剛剛啟幕。
熱 潮
一年兩家萬億級公司的出現,是新能源產業在全球備受追捧的縮影。屬于新能源的時代已經到來。
2018年6月11日上市的寧德時代,在股價70元上下徘徊一年多后開始上漲,至今年年初最高至692元/股,增長近9倍;比亞迪股價從2020年初的50元/股左右,如今最高358.86元/股,增長6倍。
“萬億俱樂部”里的寧德時代、比亞迪,在A股市值榜單上分列6、9位,排在他們之前的是貴州茅臺、中國移動、中國石油以及銀行等傳統經濟的代表。
比亞迪和寧德時代之外,贛鋒鋰業、恩捷股份等一個個三年十倍的大牛股,也隨著這輪產業上升周期,不斷涌現。
熱潮背后,是投資者對中國企業在新能源時代能夠持續引領全球的期盼。去年,中國動力電池產能占全球市場的七成,新能源乘用車占全球市場份額也超過一半。
靠著中國超級工廠翻身的馬斯克在5月底發了條微博,稱“似乎很少有人意識到,中國在可再生能源發電和電動汽車領域正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無論你怎么看中國,這都是事實。”
根據瑞信的預測,至2030年,包括純電、混動在內的電動車將占全球汽車年銷量的45%,較2020年時的4.5%增長9倍。尤其是歐盟、中國等國家或地區的電動車普及率將會超過60%。
以去年全球超8200萬輛汽車銷售來算,這意味著至2030年,電動車型年銷量將至少達到3690萬輛。以去年全球銷售650萬輛新能源車型來算,年復合增長率超21%。
這在眼下是為數不多的市場容量足夠大、增長前景穩定的行業。
不過電動化的故事只是個開始。以電動化為基石,這個手機之后的“下一代智能終端”引得各路資本、行業大佬紛紛入局。華為、百度、小米以及蘋果、谷歌等科技巨頭們也以不同的模式切入“造車”。去年小米官宣造車,董事長雷軍直言,這是他“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創業項目”。
正如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所說,新能源汽車的上半場是電動化,下半場是智能化。
在規模的故事之外,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仍然要更多在技術、產品上發力,以實現全球市場的領先。“寧王”、“迪王”們依舊任重道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