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鋰電網訊:對電池的焦慮,落后的電池技術對各種前沿應用的制約,是新能源革命最大的障礙。電池技術進步到什么程度,新能源革命就推進到哪一步,一通百通,是未來新能源革命的第一推動力。電池,對于電動車和光伏,是致命的約束,根本繞不過去的那一種。
電動車要實現對燃油車的取代,從根本上要實現兩個突破,第一個是擺脫對補貼的依賴,第二個是從經濟性上追平燃油車。制約電動車吊打燃油車的里程焦慮問題,歸根結底出在電池上。
我們以當前市場主流的兩款電動車為例: 這是兩款今年上市的新車,一款是國內的電動車龍頭,比亞迪的漢EV,另一款是世界電動車龍頭,特斯拉的model 3。
首先給大家普及幾個大體的概念。我們知道,一般家用的乘用車,通常油箱容量在55L左右,按照百公里8L的耗油量,大概可以跑600公里出頭。電動車廠商為了實現對燃油車的無縫替代,基礎目標也是充一次電,跑600公里。
為了實現這個600公里的續航里程,電動車廠商就必須在電池上下功夫。理論上你可以堆足夠多的電池來實現這個目標,但我們知道,電池本身也有重量,而且還不輕,所以廠商就必須要在長里程、車重以及電池效率之間找一個平衡。這個平衡點,就是我們說的電池成組效率。
這是一個典型的動力電池系統的構成圖??梢园l現,電池片模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電芯)只占其中的一部分,除此之外,還有各種雜七雜八的配件,比如冷卻系統、絕緣層、接線盒、連接端子等等。電池系統容量的核心是電芯,電芯的能量密度由wh/kg來衡量,就是每公斤的電芯,能夠產生多大功率的能量,kwh是我們日常說的度電,那么單體電芯能量密度170wh/kg代表的意義就是,每公斤的電芯,可以產生0.17度的能量。
我們用電池系統能量密度來衡量一輛電動車實際的能源效率。電池系統除了電芯之外,內部包含的這些電池管理系統,熱管理系統,高低壓回路等占據了電池系統的部分重量和內部空間,所以電池系統的能量密度都比單體電芯能量密度低。電池系統能量密度與單體電芯能量密度的比值就是電池成組效率,是衡量一個電池系統效率的核心指標。
比如我們上面的這兩款車:比亞迪的漢EV,電芯能量密度是170wh/kg,組成電池組之后電池的系統能量密度就降到了140wh/kg,成組效率為82.53%;特斯拉最新的model 3 長續航版,電芯采用松下的21700電池,電芯能量密度比比亞迪漢EV采用的磷酸鐵鋰刀片電池近乎高一倍。
但特斯拉選擇的這種三元鋰電池,相對比亞迪的刀片電池,更容易發熱,需要更多的散熱設備,電池管理系統也更復雜,因此組合起來的電池系統能量密度快速降到161wh/kg,成組效率只有53.67%。
這兩款車型,代表了當前電動車的主流配置,主要指標很接近。他們的續航里程都在600公里以上,總功率大約在77kwh,也就是77度電,電池系統都很重,比亞迪漢EV549kg,半噸多,特斯拉model 3 長續航版477kg,基本占到全車重量的四分之一。無論從節能還是從挖潛的角度出發,電池技術都必須要有大的革新。
那么動力電池技術需要做到多大的改進,才能真正踏上替代燃油車的門檻呢?目前市場公認的答案是,現有電動車的電池系統能量密度翻一倍半,從普遍的160wh/kg,到400wh/kg,才是電動車徹底取代燃油車的開始。這個指標意味著600km的續航,80度電,總重大約200kg?,F在這個重量大約是450-550kg之間。
400wh/kg,是一個非常剛性的指標。一個產品最終推廣開來必須要做到適者生存,核心就是成本,講再多的理想和未來,也比不過現實的便宜真香,電動車如果邁不過性價比經濟性這條線,就永遠只能是個小眾的玩具。如果奔著400wh/kg這個指標去,你就會發現,現在的動力電池市場,還遠遠談不上競爭格局已經清晰,大家基本都在同一個起跑線上。
上圖是我們從光大的報告《固態電池:搶占下一代鋰電技術制高點》中截取的圖,勾勒了現在的電池技術發展路徑。不管你是哪種方案,理論的最高能量密度就是天塹,天資如此,你再努力也沒用。
我們當下主流的電池,無論是磷酸鐵鋰電池,還是三元鋰離子電池,都是液態電解液的鋰離子電池,理論的最高能量密度就是350wh/kg,如果再加上各種電池管理系統,能夠做到全系統300wh/kg,基本上就是極限。
這就好比你把弓箭做到了極致,最后面對火槍還是被秒殺,無他,這是代際的碾壓。故而,最終要解決電池的能量密度問題,消滅里程焦慮,最后的方案一定是固態電池。
固態電池,大家都還在研發的路上。那么我們能實現這個指標么?能。恩格斯說過,“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需求是最好的動力。電動車相比燃油車,有更大的空間和潛力。
根據BloombergNEF的數據,在過去的10年里,電芯的能量密度基本提高了兩倍。這也說明了,在強大的需求推動下,產業界的進步有多快。
數月前,特斯拉將model 3的入門版從29.18萬元一下降到了24.99萬元,降了4萬還多。我們看好電動車取代燃油車的過程,但是這款入門車型采用的是寧德時代的磷酸鐵鋰電池,電池系統能量密度不會比比亞迪的刀片電池好多少,也就是140-160wh/kg左右。相對于原來降價前產品的三元鋰電池配置,model 3的電池安全性略有提升,但系統能量密度還有所下降,對現有的這些電動車廠商比亞迪、小鵬等等有沖擊,也會下探到傳統的B級車帕薩特、雅閣、凱美瑞的市場,對他們產生一定的壓制左右。
但總體來說,如果電池系統的能量密度沒有大的提升,不能突破400wh/kg這個門檻,還都屬于戰術性的改進,格局上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后面我們會看到一個互相促進螺旋上升的過程,而電池的需求量將會呈現指數性的增長。
根據牛頓第一定律,“任何物體都要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直到外力迫使它改變運動狀態為止”。電力需求提升,電動車性價比持續提升,倒逼動力電池進步,動力電池降本增效,儲能電池性價比提升,各種應用場景紛紛進入盈虧平衡點,又提升了電力的需求。這是一個正向的完整的循環。
大工業生產的核心就是降本提效,規模效應之下,成本降低,價格下降,利潤雖薄,可餅攤得大。
在工業上,任何講長期漲價的邏輯都是有瑕疵的。比如我們對贛鋒鋰業這類資源性的公司的長期成長性是有懷疑的,因為一個行業要想長期持久的增長,原材料一定不能成為一個約束。為什么半導體行業是在硅的基礎上做大的,就是因為沙子到處都有,不存在任何稀缺的可能。
我們花了這么多時間來思考未來能源革命的路徑,但是預言歸預言,投資歸投資,即使你看對了方向,也不一定選對。新能源革命會徹底改變這個社會,但這種高技術行業,按照易方達的基金經理蕭楠的說法,商業模式非常不友好。
這種商業模式屬于“自我燃燒,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這樣的公司很累,他們要花很多錢去投固定資產,去投研發,他們把所有節省出來的效率都送給了自己的客戶,因為如果不這樣做,自己就面臨著淘汰,被客戶拋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