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不|91免费视频观看|成人av小说|久久精品影视大全|亚洲第一伊人

歡迎訪問鋰電網(li-b.cn),鋰電產業鏈服務全平臺!
2025年09月16日   星期二    |  廣告單價 |  鋰電資訊
首頁 > 資訊 > 新聞 > 本周鋰電行業最尷尬事件:蜂巢能源到底是誰?

本周鋰電行業最尷尬事件:蜂巢能源到底是誰?

來源:日新社ID | 作者:admin | 分類:新聞 | 時間:2019-07-13 | 瀏覽:31653
文章頂部

鋰電網訊:接連這兩日,有兩件事同時刷爆了新能源圈和汽車圈,其中一件在情理之中,而另一件卻實在是出乎意料的很。

「北汽院長」的能夠如此火爆是不出意料的,因為這才符合社會性靈長類動物的天性。但另一件事,首都一百多公里之外京南重鎮的那場發布會,竟能夠引發整個鋰電池圈乃至汽車圈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是讓燕十柒我大跌眼鏡的(幸虧沒戴)。

 00.png

01.jpeg

這年頭,能跟「桃色新聞」搶流量奪眼球的,還是極不多見的。

這只是一場發布會,而且還是一點都不「Sexy」的動力電池廠的發布會。

但照樣引起了圈內外的大關注和大討論,思來想去,火爆原因可能是因為在這「短短只有」倆小時里,就同時集中出現了諸如全球首發/世界首家/高鎳無鈷/四元材料/高速疊片/百億投資/6個國家/7個研發/5大基地/120GWh這些自帶流量的閃亮字眼。里面有些詞匯和概念,即便是混跡鋰電圈的多年老司機都是第一次聽到,怎能不讓人心潮澎湃。

看這氣勢聲勢和架勢,怎么著也是個C,再不濟也得是B,但萬萬沒想到最后是個F(蜂巢能源)。

更讓人不能平靜的是,是一下子同時打出了「新工藝」、「新標準」、「新材料」、「新技術」的這「四新」概念,雖說只是一家去年2月才正式成立的電池廠卻人小志氣大,大有顛覆者的姿態。雖說當今的行業老大C公司也是在短短幾年內就迅速崛起一飛沖天,雖說鋰電池這個產業誕生了也有小三十年,無論是電化學材料技術精進、生產工藝的進化還是整個上下游產業鏈的進步,都是無數仁人志士用無數的實驗驗證、無數的細節提升和無數的日日夜夜,熬白了頭,搞禿了頂,用滿頭烏黑亮麗的秀發為代價一絲一毫地換來的。

在今天,卻由一家成立不到兩年的電池廠直接一步登天似的跨越到了「四新」。

這年頭,不想造電池的車企就不是好主機廠。造電池的造車古已有之,比如說BYD;造車的造電池的也有,例如說日產;造車的將要造電池的也有,比如說大眾。但諸如長城者,把電池都造地如此地波瀾壯闊清新脫俗又明目張膽者,公然以顛覆形象橫空出世者,反倒是不多見了。

初生牛犢不畏虎呵,虛兩歲的蜂巢,是鐵了心地要做電池界的「四新好青年」了。看來這年頭,不想當「四新青年」的車企就不是好電池廠。

這所謂的「四新」都新在哪了,一項一項地看。

一、「新工藝」,所謂的新工藝就是「告別卷時代,進入疊時代」,對于亟需在大容量和大尺寸上發力的動力電池產業來說,極片的卷繞制造工藝被疊片工藝取代已是業界共識之大勢所趨。疊片工藝生產出來的電池,無論是在能量密度、循環壽命還是穩定性和安全性方面都可以說全面超越了卷繞工藝,但就是在整體的生產效率上不占優勢。

不信,你隨便拿一卷手紙自行體會一下:把紙以某個(柱狀)物體為中心「刷刷刷刷」一圈一圈地纏繞起來,或者是一張一張地撕成一樣見方大小再一張一張地整齊劃一地堆疊起來,看看哪個更快?

 不過鑒于疊片工藝存在長遠的戰略優勢,所以幾個鋰電巨頭諸如松下、LG化學、SK創新、C公司以及AESC等,或已經開始采用或即將采用疊片工藝來制造電池了。

但對于標榜「新工藝」的蜂巢來說,肯定是遠遠不夠的。跟卷繞比,疊片差的就是疊片的速度,那就提高速度就是了。既然是提高了速度的疊片工藝,就叫「高速疊片工藝」,你看,一不小心又創造了一個新概念,吊不吊?既然是采用了「高速疊片工藝」,那我大蜂巢就是「全球首家高速疊片方形電池制造商」,一不小心又創造了一個「全球首家」,你說吊不吊?

那到底有多高速呢?蜂巢規劃分三個階段來「提速」(看來還是對行業存有敬畏之心的)。第一階段的疊片效率可達0.6s/pcs,也就是0.6秒疊一片,據說已經可以實現規模應用了;第二階段是0.45s/pcs,即0.45秒疊一片,據說已完成驗證與樣機的開發制作;到了第三階段,實現0.25s/pcs即一秒鐘就能疊4片,并且還可以同時疊兩片,蜂巢給出的時間節點是2023年。

高潮來了,按照蜂巢的說法,第三階段一旦實現,疊片將實現對卷繞的逆襲,揚眉吐氣,并且是「遠遠超越」。

「疊片將成為電芯生產的主流技術,動力電池行業‘疊時代’全面開啟。」而功勞自然要落到「全球首家高速疊片方形電池制造商」,那個誰的身上。

根據那誰的說法,就算是其現在就能夠輕松掌握的0.6s/pcs的疊片效率,也可以輕松達到「超出行業傳統疊片設備單工位效率的40%」。也不知道跟誰對比的數據咋計算的,但一位鋰電設備的技術人員給燕十柒提供的數據卻是,當前主流一線的鋰電設備商以及鋰電池廠的疊片水平已經可以達到每秒疊2.5~3片了。

「你要說他現在能一秒疊4片,那肯定是吹牛×,但你要說他現在只能0.6秒疊一片,那這水平相當之一般啊。」

至于宣傳中的「可以同時疊兩片」的工藝,理論上也不是太難實現,一般是多個機械手在多個工位疊片,同一時間只要錯開高度(或角度)疊片就可以了。不過說著容易,實際做起來需要電氣控制和機械設計的高精度。很難嗎,至少市面上還沒有誰有這個實力做到了。


二、「新標準」,蜂巢給出的第一條就是生產制造的標準,也就是2020年之后建設的「AI工廠」,這年頭,不管是什么行業,張口不提「AI」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了。

什么是「AI工廠」,我們照搬PPT上的定義:智能維護預測+智能品質分析+智能工藝加物流+智能數據分析加追蹤+市場趨勢大數據分析+人工業務模式控制(這是什么鬼),這年頭,閉口不提「智能」和「大數據」,也都不好意思跟人說是造電池的。

對此,燕十柒也智能(只能)地「呵呵」了。這么多玄而又玄的概念,翻譯成人話的話,歸根結底不過是那些在一線電池廠里早就采用了的那些東西:機器人+智能物流系統+AGV(多功能無人搬運車)+MES信息化系統,使生產線達到自動化和信息化,打通整個工廠的硬軟件互聯罷了。

硬件從鋰電設備商那采購,軟件從軟件服務商那定制(又不是BYD,恨不得連所有設備帶軟件都自己研發制造了),組裝到一起咋就成了「新標準」下的「AI工廠」了呢?

但這還不是最主要的,鋰電圈有句老話叫「三分靠材料,七分靠制造」。鋰電池制造好歹也算是微米級(甚至到納米級)的精密制造業,這里面最底層的know-how是要經過長達幾年甚至十幾年幾十年的反復摸索改進總結才能掌握并熟練運用的,這才是保證優秀品質的關鍵所在。

論品控,三星SDI的生產線有3000多個品控節點,論智能,遠景AESC有2000多個數據采集點,論蜂巢,一條不足0.05GWh,實際生產運營連一年時間都不到的試制線,這點經驗和閱歷就要搞出「新標準」的「AI工廠」來?

原諒我忍不住笑出聲來。


三、「新材料」,全球首發高鎳無鈷材料/NCMA四元材料,哈哈哈,原諒我再次沒憋住笑了出來。

先說高鎳無鈷材料,哦不,先說高鎳,因為飯要一口一口地吃,你總得先掌握了高鎳,再從里面把鈷給剔除吧。可笑的是,真實情況卻是,無論是前驅體還是正極材料(野心勃勃的蜂巢都要自研自制),無論是開發生產還是難度更大的下游應用,合格的高鎳NCM 811對于蜂巢來說都還是沒影兒的事。

這兩年,高瞻遠矚的魏總挖來格林美的團隊搞前驅體,招來韓國人做高鎳正極,可到現在一條中試線來來回回,還是沒能生產出合格的811正極材料出來。

以其現在的技術水平(以及自知之明),能夠真正成熟掌握并且應用的也就523的水平,甚至連622都夠嗆,別問燕十柒是怎么知道的,我是不會告訴你是他們的人親口說的。

聚光燈照耀下的PPT上說地相當之高大上(高鎳8系),但實際上做的卻是很low的那種(5系),看著主席臺上的領導昂首挺胸高談闊論地吐沫橫飛,蜂巢的技術人員羞赧地垂下了一向高傲的頭顱。

有句話說的不無道理,「那些大喊大叫咋咋呼呼,吵吵地滿世界都知道的,可能實際上沒啥干貨。真正有本事的,都很低調,還唯恐別人知道。」

前者說的是誰,我不知道,后者說的是C公司。

據來源可靠的小道消息稱,C公司早在兩年前就已經開始秘密地做高鎳材料的研發和應用技術儲備了,但由于碰上了不少當時難以解決的問題就一直捂著沒有推出來(這才是大廠該有的低調、務實和謹慎態度)。一直到去年底今年初才正式推出來,少批量(正極811+石墨負極)應用到寶馬X1混動上,為什么向來不激進的寶馬敢用?那是因為由于電芯整體的能量密度較高,在應用時反而可以有更多的容量去增加一些安全性的措施來保證整體安全性。

要論技術水平,在國內C公司說自己是第二,有人敢說自己是第一么?在高鎳上連C都尚且如此小心低調,你自己有幾斤幾兩難道心里沒點數嗎?

再說無鈷,三元材料中鈷的作用是提高電子電導率,降低極化,但鈷同時又具有強烈的催化作用,能催化電解液分解產氣,凡事有利有弊嘛。不過電池廠對鈷最大的意見來源可能是這種小金屬價格貴不說,還整天暴漲暴跌上躥下跳讓人不得安生,把整個產業鏈都快整出心臟病來了。

那所謂無鈷材料是蜂巢首創首發嗎,答案是「咱還能要點face嗎?」

最早提出無鈷理念并付諸實踐的是日本公司好不啦?早在2015年,松下就完成了無鈷材料的開發,并且實現了相關電芯的小批量化。而放眼全球,基本上也就松下具有無鈷化的能力,而且即便是松下,也不敢將無鈷材料應用到動力電池上,而是先在其他領域嘗試嘗試。

一家連高鎳811還玩不轉的電池廠,就先歇歇吧。


最后說所謂的「全球首發的四元正極材料」。哈哈哈哈~

最起碼,「四元正極材料」就不是什么「全球首發」,隨便在百度上百度一下,就會查到早在2018年2月12日(公告日:2018年7月17日),成都理工大學就向國家專利局提交了一項《一種四元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及制備方法》的專利申請,只不過不是NCMA(鎳鈷錳鋁)而是NCMF(鎳鈷錳鐵),通過向三元材料中引入第四元素鐵,最終起到穩定正極材料層狀結構提高電池循環穩定性的作用。

更早的估計也有,就不查了。

所以所謂「四元正極材料」壓根也就不是什么「全球首發」,連NCMA也不是。去年5月的時候,LG化學首席財務官鄭和永(Chung Ho-Young)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明明白白地說LG化學正在研發NCMA材料,并計劃到2020年實現大規模生產。

而在杉杉股份的2018年年度報告里面,白紙黑字地寫著「公司重點開發了NCMA多元材料,目前還處于小試階段。」

咋又成了蜂巢的「全球首發」了呢?(是不是因為搞技術研發的主力是韓國思密達?)

再者,所謂的NCMA四元材料本質上可以說是在NCM材料基礎上再加了一次包覆處理,或者也可以看成是NCM與NCA的融合。國外已經有實驗證明,NCA比NCM在材料穩定性和循環壽命方面具備一定優勢,所以NCMA也就具備兩種材料的優勢集合。

這不難理解,一般來說,每種元素都有各自的優勢,多種結合一起就能發揮出最好的性能,所以摻雜元素越多,理論上材料的綜合性能就越好。但話又說回來,摻雜的元素越多就越難控制,因為元素越多,變量就越多,找到最優解就越難,并且元素多了,均勻性就是個問題,且更容易形成雜相,制備工藝也就越難。

所以話又說回來,連三元材料都還沒搞定呢,就先別談什么四元了。

 

三、「新技術」,這個就真的不想再多提一句了。發布的那么多「新技術」,也懶得一項項扒了。我只想說一句,技術是時間的朋友,是需要積累積淀的。厚積薄發的事情我相信,短期內妄圖通過某些手段就一蹴而就?我也只能呵呵了。

要知道,技術上達到,和真正實現量產是兩回事。

了解內情的人說,魏總是對蜂巢寄予諄諄之厚望的。所以才在短短幾年時間之內,把一個小小的電池事業組一路破格提拔成動力電池事業部,再從長城汽車的子公司擢升為和長城企業平級的兄弟公司。

魏總把蜂巢,抑或說是動力電池事業看成自己的二次創業,那是奔著融資圈錢、上市敲鐘、走上人生巔峰、再造第二長城的宏大目標去的。

不過說來也是搞笑,打2014年政府開始對新能源汽車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車一路高歌猛進的這些年頭起,SUV大王就一直對著唱反調,什么「新能源汽車實際不環保」、「長城不會制造電動車」、什么「長城發展新能源都是被逼的」,一路的驚世駭俗,勇氣可嘉。

直到雙積分政策一出來,才知造化弄人。作為油耗大戶的SUV車型的制造大戶,又連年來對新能源布局選擇性失明的長城汽車,算來算去都難逃負積分生產大戶、正積分虧損大戶的命運,要想把這積分窟窿都填平,那可是要割肉出血的,都是白花花的利潤啊。

這對于員工上下班沒走直線都恨不能罰個百八十的長城來說,簡直是件叔可忍嬸不可忍的事情。

于是乎,眼見他跟低速電動車來合資,眼見他搞歐拉,眼見他造P8。然而這也只是劇情大逆轉的開始,突然頓悟的魏總,早就不滿只造電動車了,連電池都要造,不單要造電池,順帶連鋰礦(澳洲皮爾巴拉礦業)、氫氧化鋰(廣西天源新能源材料)、前驅體(自造)、正極材料(自造)、電芯(自造)、模組(自造)、Pack(自造)、BMS(自造)到儲能都要自己搞。

要么就不搞,搞就搞全產業鏈條,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真大佬思維也。

短短三兩年內,從當初一直對新能源產業「不支持」、「不支持」、「不支持」,到搖身一變成為新能源汽車產業最勇猛的斗士和最激進的推動者,從SUV領導者到動力電池領導者(懂汽車的電池專家),推動這一切的背后神秘力量到底是什么?

是國家雙積分的好政策,是一個成功企業家二次創業的情懷,更是一家中國企業勇于承擔起「讓人類可以輕松獲得和使用可持續的能源」這樣歷史使命的崇高責任感!

都是有故事的人啊。

情懷、使命、責任、擔當都有了,就差錢了。

雖說也一度當過中國市場利潤最高的主機廠。但在整體車市冷成這個樣子的當下,可以說「誰家也沒余糧啊。」

單從上市公司財報上看,2018年長城汽車還有將近54個億的凈利潤,到了今年第一季度,凈利潤就只有不到8個億了, 同比暴跌了63%。

更何況蜂巢都已經和長城汽車分家單干了,再從汽車那拿錢也多少說不過去了。

那么問題是,這多國多地的研發中心和上百GWh產能工廠的建設,這前無古人地打通整個產業鏈的宏大藍圖的布局,哪樣不需要錢,錢從哪來?

融資唄。

可這個時候融資,也多少有點生不逢時,因為在這2019年里,除了MY戰打得火熱之外,其他一切都是冷的:資本市場是冷的,汽車市場是冷的,連新能源汽車市場也是冷的,連累著整個鋰電產業也是冷的,君不見連C公司都開始減產了,如狼似虎的日韓都進來了,C和B這老大老二擠兌地老三、老四、老五、老六……都快混不下去了,在電池圈打拼了多少年的眾二三線都一個個地準備收拾包袱打道回府了,這個時候居然還有新的電池廠氣勢洶洶地要殺進來,是誰給了你勇氣?是真不知這行水有多深啊。

是啊,誠然往更遠處看的話,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還是會以不低于30%的復合增長率一直增長下去,拿著計算器隨便計算下,就可以輕易算得出到2025年有幾百個GWh的動力電池市場,到2030年有幾百個GWh的需求,要這么算下去的話那非但不是產能過剩,相反倒是產能嚴重不足了,滿地都是錢啊等著揀,開電池廠的做夢都得笑醒了。

但在此我只想引用馬云的那句話來說明問題:「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后天很美好,但絕大多數人會死在明天晚上。」

就連C和B都保守克制地把單家工廠的規劃產能限制在20GWh以內,并且小心翼翼地用幾年時間才敢提升到滿產的今天,很是好奇那些動輒一個工廠就幾十個G的產能規劃,一上來就全球百十多個G布局的老板們,就算梁靜茹給了你勇氣,誰給你那么多錢?

地方政府/銀行貸款/一級市場融資/二級市場圈錢,無非就這幾樣。

這兩三天,一直關注和思考這些問題的燕十柒一度陷入到了某種恍恍惚惚的錯覺之中,最后終于醍醐灌頂似的想清楚了這個問題,那就是:

當初我們把那些從各個不同背景四面八方匯聚而來,殺進新能源造車領域里的稱之為「造車新勢力」,那么我們就暫定這些不同背景殺進動力電池市場的公司為「電池新勢力」吧。想清楚這點,好像兩者還真有很多想通之處呢,那么以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一、都是以召開一場聲勢浩大的發布會開場,引發關注。

順帶最好搞個行業會議,請幾位領導和專家站站臺,再發個白皮書什么的。

沒有什么問題是一場發布會解決不了的。

如果有,那就兩場。


二、都有非常好看的PPT,以及宏達的規劃和愿景。

說到這個PPT,燕十柒這有個其他渠道得來的蜂巢的BP文檔,和發布會上的PPT兩相一對比,還發現點有意思的事情。這份給投資者看的文檔里,蜂巢的全球規劃產能是100 G,到了會上卻直接上了120個G。

這一類的PPT,你猛一看虎軀一震,趨勢是趨勢,方向是方向,說得好有道理,挑不出一點毛病來,都是高大上;再一看菊花一緊,對是都對,但是又好像什么都沒說,除了可能是不斷修改又倉促上場而導致的錯別字和前后不一的線條之外,找不出什么實質性干貨和實現手段和路徑;最后一琢磨又細思極恐:這幫人到底想搞什么?

 

三、都缺錢,亟需融資,而盛大發布會+好看PPT+宏偉藍圖,則是「新勢力」們的標配,亦是鼓舞自家士氣,搞定外界融資之必備良藥。

要想搞定融資,講故事、繪藍圖、畫大餅三樣技能是必需的。故事越大越好,藍圖越近越好,餅越圓越好。

一個小故事說明問題,發布會之前,原本定下的無鈷電芯和四元材料電芯的SOP時間分別是2021年底和2022年底。發布會一開,PPT上統一改成了2020年Q2。

怎么,還得再等兩三年?「朕的江山早就亡了!」

(按照其原定規劃,2020年的這個時間節點也就剛把材料驗證出來,真心想問問:那個時候就算能把材料搞出來,你敢用嗎?)

 

再者,鋰電池本就是一個需要整個上下游產業鏈條緊密配合協同的產業,應用任何一種新材料,都需要正極、負極、隔膜、電解液等材料的同步跟進,以及生產工藝的升級。動輒就是最高端、最前沿、最創新,快收了神通吧。

所謂「創新」是必要甚至說是必須的,但為了達到某些目的而創新,為了創新而創新,在技術還遠未成熟的前提下整「霸王硬創新」,那早晚自食其果。

一份去年10月的《資產評估報告中》顯示,蜂巢公司的賬面價值9.96億,刨去負債之后的凈資產是7.7億。緊接著的10月26日就是左手倒右手,長城汽車以7.9億元的價格把蜂巢公司賣給了長城汽車的控股方創新長城的控股方長城控股全資控股的子公司保定瑞茂。

好像輩分有點亂,但這都不重要。

據不可靠消息稱,蜂巢從一段時間之前就開始了啟動融資計劃,今天蜂巢的估值是多少,據說是200個億,長城希望這次能融到30億。

最后,免費分享一個燕十柒自己總結的小訣竅:大到一家公司,小到一個產品,只要是在其宣傳中頻繁、大量地使用諸如「世界」、「全球」、「第一」、「首×」、「突破」、「創新」、「最××」、「高××」、「全××」這樣王婆賣瓜之字眼者,其可信度基本上就可以立馬打個折扣了,打折程度視這些詞出現的頻率和數量而自行判定。

如果通篇都是,那基本上就可以斷定其不是臉皮厚吹牛扯淡,就是黑心肝誆人騙錢了。

國人學《定位》就知道了一個「占領用戶心智」,NM這需要企業靠實力靠時間一點一點打出來的,從來都不是喊出來的。

這就是燕十柒為什么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我的態度非常明確:對于吹牛扯淡夸大其詞是反感的,但不能容忍的是為了融資而吹牛和扯淡。燒著自家的錢做項目,是賠是賺都無可厚非,賠了就當買個教訓順帶給同行們留個前車之鑒,賺了自是更好,還能為中國經濟乃至全球新能源事業做點貢獻。但如果是想著從資本市場上圈錢搞項目,還為了融資而吹牛,那就太扯淡了。

整體行業大環境冷得都快凍住了的時候,還是少些急功近利的浮躁,多些客觀冷靜的思考吧。打鐵還得本身硬是硬道理,這個時候,苦練內功比啥都重要,但不包括做PPT的功力。

前日早上一睜眼,就看到微信上有蜂巢公司的朋友留言。

「來保定了沒?」

「沒去。」

「哦,不來也罷,反正也是‘吹牛大會’。」

分享到:

合作機構: ofweek鋰電網 | 電池在線網 | 亞太電池展 | 巨典展覽 | 德泰中研 | 振威展覽 | 亞化咨詢 | 知行鋰電 | 高工鋰電 | 深圳市電源技術學會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鋰電網(li-b.cn) | 粵ICP備18158530號


掃碼關注微信
獲取更多商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