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鋰電網訊:與國內動力電池行業頭部企業深圳市比克動力電池有限公司(下稱比克動力)“纏綿”了近6個月后,江蘇中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利集團,002309.SZ)終于復牌。
但在復牌前夕,中利集團并未按照原定計劃披露重組預案。且7月30日復牌當日,中利集團股價上演“驚魂一幕”——該公司股價開盤一字跌停,主力資金紛紛出逃。可午后,有資金入場“撬板”,并在尾盤時刻成功拉升。最終,中利集團當日股價報收13.50元,跌幅收窄至4.93%。
實際上,復牌首日股價的跌宕,反映了眼下部分主力資金并未完全看好中利集團復牌后的股價走勢。盡管這份收購案可堪稱近些年來鋰電池產業最大規模并購,但能否最終成功尚存不確定性。除此之外,以光伏為主營業務的中利集團通過近半年的停牌期,“躲”過了因“531光伏新政”而引發的A股光伏板塊連續多日的大跌,因此尚存“補跌”可能性。
比克動力是國內動力電池龍頭級別的企業。根據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動力電池應用分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比克動力以1.66GWh的裝機量位居國內動力電池企業第五位。且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內動力電池頭部企業中,比克電池2017年裝機量增速處于領先地位,超過了同期的寧德時代(300750.SZ)、比亞迪(002594.SZ)等大佬企業。去年,比克動力實現銷售收入約30億元。
今年2月份,中利集團首次向比克動力增資3億元,獲得其2.93%的股份。隨后的三個月內,該公司先后斥資5.5億元,再將5.36%的股份攬入懷中。截至目前,中利集團已經斥資逾8億元,成為比克動力的第四大股東,持股比例為8.29%,僅次于第三大股東蕪湖長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長信科技,300088.SZ)。
而根據中利集團披露的重組進展,該公司計劃通過發行股份與支付現金相結合的方式收購比克動力剩余股份,交易作價或達到100億元。值得一提的是,在最新的進展公告中,中利集團表示將引入某整車制造廠作為戰略投資人參與本次重組,似乎在為促成本次重組的成功增添籌碼。
倘若成功收購比克動力,中利集團無疑會獲得一個較強的盈利增長點。且對于該公司的業務布局而言,比克動力的注入,可進一步深耕新能源行業。
目前,中利集團已經成為了一家以光伏制造及電站整體解決方案、電線電纜、光纖預制棒等為主營業務的新能源企業。2017年年報數據顯示,光伏組件及電站、阻燃耐火軟電纜為該公司營收占比前兩位的主營業務,當期營收占比分別為54.45%、15.70%。
在近期召開的調研活動中,中利集團表示,并購重組比克動力的目的在于,“利用比克動力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領域儲備的大量技術開發和產品應用經驗,同時開發儲能業務,也是公司未來重點發展方向。”這一點,也與當下光伏行業掀起的“光伏+儲能”的行業趨勢相吻合。
事實上,國內光伏行業如2017年那般火爆發展的盛景已不再。當下,國內諸多光伏企業紛紛通過甩賣資產、轉型來應對行業變化。
目前,中利集團光伏業務主要收入來源為電站開發、電池組件。其中,該公司電站業務基本為光伏電站扶貧業務。而在電池組件方面,其產能與同行企業相比體量較小。且其電池組件一部分自用,一部分出口或應用于國外EPC業務。
雖然“531光伏新政”直接影響國內光伏市場的需求,但該政策所帶來的另一個效果是,變相刺激國內光伏企業對海外市場的關注,使得海外市場的競爭將升級。且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海外市場拓展的不確定性因素加劇,印度就在近期宣布要征25%貿易保護關稅,直接沖擊了中國光伏企業在印度市場的拓展。
因此,此時收購比克電池的意義,對于中利集團而言更加重大。
然而,能否最終成功收購比克動力尚待觀察,前車之鑒畢竟存在——2017年2月,長信科技也曾通過先增資獲得股權,后重組收購的方式試圖“吞下”比克動力,但這場交易最終因失敗而告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