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鋰電網訊:11月24日,記者從第5屆中國(廣東·汕頭)鋰電新能源產業國際高峰論壇上獲悉,2012年至2017年,通過A股IPO上市的動力電池產業鏈企業共26家,合計首發融資119.02億元,而在過去兩年這一數字則更低。
為什么鋰電池這么大一個行業卻只有這么少的公司通過IPO上市?中金公司投資銀行部執行總經理陳泉泉分析說,原因恰恰是行業發展太快了,企業等不及,這些公司若不早與上市公司合作,就很可能在產能擴張的大潮中被刷下來。
也就是說,因此很多公司選擇了其他方式對接資本市場。那么,未來是否會繼續保持這一特點呢?
并購切入市場難度提升
陳泉泉表示,在可預見的兩三年內,通過IPO上市的鋰電企業不會特別多,目前在證監會排隊的只有9家,所以樂觀預計,未來兩年內,能上市的也就10家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通過IPO上市,很多的動力電池企業選擇了被并購、被收購的方式對接資本市場。據中金公司統計的2012至2016年A股鋰電池產業鏈并購市場數據,91家樣本公司近5年并購交易合計金額578.54億元,其中47.51%(略低于一半)是與鋰電產業鏈相關的并購。也就是說,部分上市公司切入鋰電產業鏈的同時,也在其他行業擴張,主營業務呈現混業經營的現象。
“很多(進行并購的)上市公司都是行業外的企業,但是它們沒有完全放棄原來的業務?!倍谖磥恚惾嘈艅恿﹄姵貙⒆呦驅I化、規?;⑵放苹?,屆時像現在這樣以并購方式切入市場,并產生影響力的難度也隨之日益提升。
按照這一趨勢,那么未來出海并購可能成為替代。他認為,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共有三種:技術、市場、資源。比如美的收購德國庫卡——要市場,海爾收購GE家電業務——要資源,如今在動力電池行業已有苗頭出現,比如金沙江資本收購尼桑(日產)電池業務,這是最直接的體現,此外,SQM也在賣股權,相信中國企業也可能在接觸。
“既然GE可以將家電業務賣給海爾,德國人可以把庫卡賣給美的,那未來的三星、松下會不會同樣將它的鋰電池業務賣給中國企業呢,我覺得這種情況是有可能發生的。”陳泉泉說道。
再融資可以轉變方式
除了通過A股IPO、并購外,動力電池上市公司的再融資也迎來了井噴。來自中金公司的數據,2012到2016年,A股鋰電池產業鏈上市公司再融資以每年157%的速度在增長。
“沒有哪個行業有那么夸張?!标惾獙@一數據分析說,中國的鋰電池行業是靠資本推動的行業,鋰電池行業的競爭不僅僅是行業內部的競爭,也包括新能源與傳統能源的競爭、企業發展速度和補貼退坡的競爭、企業發展水平與外資進入中國速度的競爭。在這樣的態勢下,中國的鋰電池行業不得不快速將產量提上去,把成本降下來。
但也要看到,去年下半年以來,增發審核正日趨嚴格。這讓數據呈現出了另一面:2012年至2016年,鋰電產業鏈上市公司共有50次未能實施的定增方案,涉及募集資金規模達772.6億元,占同時期再融資計劃募集資金總額的29.04%,既近三成的定增計劃未能成功。此外,截至目前有24個定增方案仍在進行中,占再融資總規模的14.91%,僅有56.05%的定增項目成功執行。
鑒于這一情況,行業上市公司的再融資可以改變方式。陳泉泉分析說,配股及可轉債所受的限制則相對較少,今年1到9月發行的配股及可轉債融資規模分別為2016年全年數據的72%和129%,因此這兩種途徑可考慮作為再融資的主要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