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益于國家新能源汽車政策的大力推動,汽車動力鋰電池的需求將逐步放量,而鋰電隔膜材料作為鋰電池的核心材料之一,其市場發展態勢無疑也水長船高。
隔膜作為鋰電池四大材料中技術壁壘最高、附加值最高的部分,相對國外企業而言,一直處于技術相對落后的狀態。近年來干法隔膜才形成自身的技術體系,進口替代基本完成,而濕法隔膜仍是鋰電池材料進口替代的最后一塊陣地。
既然是最后一塊陣地,那么肯少不了沖鋒陷陣的英雄。作為上市公司,財大氣粗,這種攻城戰肯定少不了他們的身影。比如前輩中的勝利精密、樂凱膠片,以及新沖上的旭成科技。
壕!旭成科技1.1億加碼鋰電隔膜
鋰電行業新三板上市公司旭成科技(836131)9月5日公告,為提升公司產能,擬以3.43元/股發行不超過3200萬股,預計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1.1億元。募集資金將用于購買3#鋰電池隔膜生產線及配套設施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旭成科技稱,公司目前的產量已經無法滿足客戶的需求,擴大產量是公司目前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旭成科技擬開啟3#鋰電池隔膜生產線及配套設施的投資。
鋰電網小編了解到,目前旭成科技2#鋰電池隔膜生產線已于2017年5月投產,3#鋰電池隔膜生產線預計將于2018年6月份建成投產。預計2017年、2018年營業收入增長率分別為37.69%、116.00%,預計2017年、2018年營業收入分別為10,000萬元、21,600萬元。
鋰電網小編查閱資料得知,旭成科技成立于2011年11月,2016年3月在新三板掛牌上市,主要從事動力鋰電池隔膜的研發、生產和銷售,采用的是干法單拉技術,產品主要用于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
其2017年半年度報告顯示,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109.7萬元,同比下降28.11%;歸屬于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552萬元,同比下降39.28%。
對于業績下滑,旭成科技表示,受2017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退坡和補貼標準從嚴,以及各地方補貼政策未及時落地等政策性因素的影響,下游客戶電池廠家的電池產量下降,相應地其對電池隔膜產品的需求有所減緩。
相關行業數據顯示,到2020年,中國鋰電池(含數碼、動力、儲能)產量有望達到200GWh。預計到2020年,我國鋰電池領域對隔膜的需求將高達30—40億平方米,國內的隔膜產能擁有較大提升空間。
但處于野蠻生長狀態下的鋰電池行業早已備受各路資本的關注,鋰電網昨日發布的《國產鋰電隔膜的理想與現實差距》直接表明,企業有錢投產線并不一定代表你能做好這層膜,企業就能躺著收錢。
囧!大東南造膜之路幾成敗局
早在2013年7月,大東南表示,公司專注于薄膜生產38年,隔膜的技術在項目投入之前就已經進行了儲備,且公司擁有自己的研究院,70%的專家已經到位。
如此齊全的準備,彰顯了大東南進軍鋰電行業的雄心壯志。然而事與愿違,大東南于2015年7月投產的2條鋰電池隔膜生產線,投產當年隔膜收入僅為57.3萬元。2016年年報顯示,大東南鋰電池隔膜業務占比僅0.16%,收入不到200萬元。
歷時七年的造膜之路,從建設到投產,再到開拓市場,投入了巨大的物力和財力,然而實際營收與計劃相差甚遠,造膜之路幾成敗局。
目前鋰電池行業趨于高品質化,高端產品特別是動力電池對隔膜的要求極高,各項性能指標均有嚴苛的標準。隔膜企業經過激烈的淘汰戰,“弱、病、殘”企業將被踢出局,市場環境得到凈化,具有一定生產、經營特點的隔膜企業將有機會充分發揮特長,增強盈利能力。
也正因如此,國內眾多公司瞄準了背后蘊藏的巨大商機,想要自己研發生產隔膜。大東南正是如此,在鋰電行業風起之時就眼光精準的發現了隔膜行業大有可為,積極布局,然而大東南只是薄膜制造商,盡管已有38年的經驗,但在鋰電池隔膜領域卻未必能夠發揮自身優勢。
當前國內隔膜企業加大了高端濕法產能的布局力度,產能陸續釋放之后,必然會在技術壁壘更高、產線建設周期更長、毛利率更高的高端隔膜領域取得突破。預計高端隔膜國產化替代將是國內隔膜企業重要的業績增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