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工信部發布通知,公開征求對《汽車動力電池行業規范條件》(2017年)的意見。對比2015年3月發布的《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范條件》的修訂,新版意見稿對相比舊版從各方面標準和要求全面提升。其中最令行業熱議的是對鋰離子動力電池企業產能要求從2億瓦時暴漲至80億瓦時,1年時間暴漲40倍,超出大多人的預期,筆者認為,如果該規范在2017年真正落地實施,不利于行業的發展。
一、新版動力電池行業規范相比之前準入門檻大幅提升。
以下是新版動力電池規范和舊版的對比
二、政府部門制定改規范的初衷
新版本的動力電池規范相比舊版本在產能規模、研發能力、產品標準、安全生產、在線監測等各方面對于動力電池生產企業提出的要求大幅提升。
筆者認為工信部全面提升對于汽車動力電池行業的規范要求,初衷可能有以下幾點:
1.去年以來動力電池安全事故頻發,通過提高行業標準,減少安全事故發生,尤其是造成人員傷亡的減少。
2.通過政策調控,大幅提升行業準入門檻,加速動力電池龍頭企業的形成,提升中國汽車動力電池行業的競爭力,從而提升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競爭力。
3.減少低端產能建設,淘汰落后的中小企業。
4.加快動力電池標準化進程
三、產能硬性指標8GWH一刀切,不利于行業發展
筆者認為,如果鋰離子動力電芯產能強制執行80億瓦時門檻,不利于行業發展,將出現以下幾點不利影響:
1.90%以上的動力電池企業將短期內被淘汰或被迫轉型,技術創新型中小企業全部被扼殺在搖籃里。根據鋰電大數據調研,目前中國國內鋰離子動力電池電芯產能達到8Gwh的只有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兩家,國軒、力神、沃特瑪這三家在3-6Gwh區間,其他100多家企業大多在3GWH以下。如果要達到最低標準,除了上述5家企業,其他企業需要最少新增5Gwh高端自動化電芯產能(帶在線監測系統),投資額最少在50億元以上,這個門檻將90%以上的沒有大資金或大集團背景的自主造血的民營企業排除在外。這類企業的出路有三種,一種是轉型儲能、數碼或者其他小型動力電池是,一種是尋求被大型電池企業并購,一種是直接被市場淘汰,三種都很痛苦。
2.動力電池產能將可能短期內爆發式增長,被動式投資加劇,造成產能嚴重過剩。有資金實力的大集團或者上市公司,看好動力電池未來的,將被迫短期內賭博式大規模擴張產能,預計這樣的企業還不在少數。如果有20家這樣的企業(實際可能不止,中國膽大有錢的不少),那么意味著2017年中國動力電池產能將達到160Gwh。而根據鋰電大數據調研,2015年中國汽車動力電池市場規模僅為16gWH,預計2017年將達到40Gwh。整個行業產能利用率將僅為25%甚至更低!!!最終將是一地雞毛!!!
3.下游電動汽車車企的電池供應將短期出現嚴重不足,而另外一方面又大量產能閑置。光靠2-3家電池廠目前無法滿足眾多車企的需求,將加劇產能的閑置,沒有達到門檻而又無力擴產的電池企業面臨極大的經營風險。
總的來看,政府制定該規范的初衷是好的,但是過于操之過急,門檻訂的過高,讓人望而卻步。建議應該在動力電池產品標準和規范方面可以加強,通過制定更高的行業產品標準倒閉企業進行技術進步,更有益于行業的長期持續發展,而不是通過強制的“離譜”產能要求直接殺死中小企業。目前動力電池和新能源汽車行業還處于發展初期,技術路線和發展模式還遠未確定,應該多鼓勵創新,而不是簡單的“一刀切”!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轉載請標明出處!)
來源:鋰電大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