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華大學汽車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李顯君
過去我們在創新上還存在諸多誤區或錯誤認識,沒有抓住創新的根本矛盾和問題及其產生的根源,所提出的創新對策缺乏系統的操作性,影響了自主創新事業的發展。
在新的歷史時刻,清華大學汽車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顯君教授重提自主創新話題,力圖從理論和實證兩個維度回答三個問題:我國汽車產業為什么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沒有實現創新突破?能不能實現創新突破?怎樣實現創新突破?本報專論版將陸續刊登其系列專論,敬請關注。
為什么重提自主創新話題?
2014北京車展已經落幕,我國汽車產業“大而不強”的境況依然如故,其最直接的原因是創新能力弱。
盡管關于中國汽車產業創新或自主創新的話題和文章近年來可謂汗牛充棟,但我們在創新上還存在諸多誤區或錯誤認識,關于創新的問題及其成因分析得不全面和不深入,甚至漏掉了十分關鍵的問題,例如國家忽略共性技術整合投入與集體機制、國家創新的線性思維和863與973項目資助過度分散,以及錯誤地認為企業是自主創新惟一主體等。
我認為最影響自主創新事業發展的錯誤認識有五個:一是自主創新的主體是企業。但即便是發達國家,其創新的主體也不僅僅是企業,而是根據技術的性質和發展階段確定不同主體。
二是自主創新僅僅指自主技術創新。這導致了國家或地方政府僅僅在技術環節進行投入而忽略了管理等層面的自主創新。歷史上后發國家追趕先進國家產業的過程證明,僅僅靠技術創新不可能實現成功趕超。
三是以為只要產品實現了創新,自主創新就實現了。這導致國家重大項目對工藝創新資助嚴重不足、一些整車企業對工藝創新重視不夠。縱觀世界著名跨國汽車公司,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均同步發展,甚至像福特公司和豐田公司的崛起首先來自工藝創新,前者首次采用大規模流水線,后者則創造了精益生產方式。
四是視模仿為抄襲,從理論上看模仿是后來者創新的前提環節,實踐中日本、韓國包括汽車產業在內的多個行業都是經過幾十年系統、認真模仿才走向創新。
五是認為自主品牌可以靠合資企業來完成。因此提出了一個不倫不類的“合資自主”的概念,更令人奇怪的是,竟博得了一些政府官員、學者和企業家的贊同!
如果這些誤區或錯誤認識不澄清,那么國家在汽車產業上的戰略和政策不可能合理,企業在創新的具體活動中不會高效,也必然導致行業內各種不必要的嘈雜爭論不絕于耳,或者怨聲載道卻不能提出具體有效的改革和優化的措施。
自主創新對象及其主體到底是誰?
創新對象和創新主體,直接影響國家的創新戰略和創新政策,進而影響國家對創新資源的配置以及如何建立和具體推進自主創新運營系統。但目前中國學術界、產業界和政府部門對自主創新的對象和主體的認識存在嚴重誤區。
關于自主創新對象,國內普遍認為是自主技術創新。此種認識導致了國家創新政策只關注技術創新,而忽略管理和文化在創新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得我國在自主創新進程中管理和文化政策空白、相關資源投入不足。這是我國在技術創新上雖采取了和日本、韓國相似的發展路線,但結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縱觀歐、美、日汽車產業演變,如果沒有管理創新(如福特流水線生產方式、通用事業部管理體制、豐田精益生產方式等)是難以想像的。發達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也絕不僅僅依靠技術上的創新來實現,而是伴隨管理、文化等多方面的創新,比如現代管理理論絕大多數來源于歐美,特別是美國。因此,我們要避免自主創新對象單極化,而要多極化;政府應該在自主技術、自主管理和自主文化上完善創新政策和機制,企業應該同時重視技術、管理和文化的整合創新,必須培育和建立核心技術與核心管理的雙重能力,否則自主創新很難實現。
鋰電池產業鏈企業推廣,鋰電網(li-b.cn)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