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霧霾彌漫的環境壓力和特斯拉的示范效應下,國人對“新能源汽車”的關注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央及地方紛紛出臺利好新能源汽車的政策,加快新能源汽車的推廣,但制約因素依然存在。比如電池續航能力,尤其是充電站(樁)規劃和建設不配套,成為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的阻礙。
看著不起眼的一個充電樁,卻直接影響到電動汽車用戶的使用體驗,背后也牽扯到電網公司、車企、電樁企業、物業……目前全國各地正掀起充電樁建設熱潮,但如何提高利用率,讓充電樁為車所用,進而盈利,還需在頂層設計下各方協調配合。
首先,政府要盡快制定充電設施的基礎標準、技術規范、監管細則的政策法規,提供行業技術參考,保證設備安全;還要在國家層面上研究制定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的規劃。電動汽車充電設施配備要求與建筑和環境設計相關,要從法律法規上明確新建和在建的建筑物場所如何配備充電設施。此外,還要規范充電、換電的服務行為,明確電網公司、物業等相關機構承擔的職責。
其次,政府要有打破產業壁壘的勇氣,破解體制機制難題。充電樁牽涉的上下游產業都有自己的利益,包括充電接口標準、電池、電樁修建和用電……由于充電基礎設施投資額較大并且新能源市場前景的不穩定性,目前參與投資的企業主要為國家電網、南方電網、中國普天、中國石化等“國家隊”。根據《電動汽車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到2015年底,我國將在20個以上示范城市和周邊區域建成由40萬個充電樁、2000個充換電站構成的網絡化供電體系。預計總投資600億元以上,其中充電設備投資120億元。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壟斷可能阻礙預期發展。當務之急是建立市場化的運行機制,借鑒國外的供電模式,為電動車車主提供便捷的服務。
最后,充電樁行業要想賺錢,說到底還是要新能源汽車普及開。而新能源汽車產業只有打破地域保護,才能生產出消費者樂于掏錢購買的產品。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需要從技術到運營模式的整體性創新,探索者不能只是有傳統汽燃油車生產經驗的車企。中國要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也需要對新能源汽車生產的準入條件適當放開。
鋰電池產業鏈企業推廣,鋰電網(li-b.cn)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