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我國電動汽車發展的總體情況如何?
李新男:通過多年實踐,國際汽車產業界對電動汽車產業化發展戰略達成了共識。在技術路線上,2010年至2015年,在依靠內燃機汽車技術改進的同時,推進混合動力技術的應用,并發展小型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2015年至2020年,在混合動力技術得到廣泛應用的基礎上,提高汽車動力系統的電氣化程度,加大小型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推廣力度;2020年以后,各種純電動驅動技術將逐步占據主導地位,這是國際汽車界的一個技術路線。
我國對電動汽車發展也非常重視,在“十五”期間就確定了“三縱三橫”的發展戰略?!叭v”指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三橫”指多能源動力總成控制系統、電機及其控制系統和電池及其管理系統。同時也取得了一大批電動汽車技術創新成果,比如,“十一五”期間,我們組織了863計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聚焦動力系統的技術平臺和關鍵零部件的研發。經過兩個“五年計劃”的科技攻關和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深圳大運會和“十城千輛”等示范工程的實施,我國電動汽車從無到有,在關鍵零部件、整車集成,以及技術標準、測試技術、示范運行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逐步建立了電動汽車技術體系,獲得專利3000多項,頒布電動汽車國家和行業標準56項。但這些成果與電動汽車產業化發展要求差距還非常大。
我國發布了電動汽車的科技專項規劃,進一步明確了未來發展的技術路線。電動汽車按照動力系統,我們現在把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主要由電機提供驅動力的電動汽車,稱為純電動驅動的電動汽車;另一類是動力電池容量較小,主要由燃料提供驅動力的電動汽車,稱為常規混合動力汽車。發展純電驅動是電動汽車未來發展過程中的重中之重,這也是我國電動汽車的發展趨勢。
在這樣的規劃下,我們確定了兩個戰略,一個是確立純電驅動的技術轉型戰略,就是在發展混合動力電車的基礎上,要推進純電驅動的技術發展;另一個是堅持我們已經形成了“三縱三橫”的研發布局。
記者:電動汽車產業推進情況如何?
李新男:在發展路徑上我們可以概括為技術平臺“一體化”、車型開發“兩頭擠”、產業化推進“三步走”。所謂的技術平臺“一體化”,是為了應對電動汽車技術多元化和車型多樣化問題,緊緊抓住“電池、電機、電控”三大共性關鍵技術,以關鍵零部件模塊化為基礎,推進動力總成模塊化,促進動力系統平臺化,實現電動汽車技術平臺“一體化”,這就為各類型電動汽車規?;a提供了一個技術供給平臺。
車型開發“兩頭擠”是根據中國國情和電動汽車產業化的進程提出的。是在城市公共用大客車和私人小型轎車上優先發展純電驅動電動汽車,然后逐步從兩端向中間發展,形成“兩頭擠”格局,啟動大規模市場,并滾動發展,逐步擠占中高檔燃油轎車這一市場空間。
產業化推進“三步走”強調,電動汽車產業化初期,產業化推進按照“三步走”的推進戰略,結合不同階段的技術進步程度和市場需求狀況,把握節奏,分步實施。第一階段(2008-2010年),在大中城市公共服務領域開展新能源汽車示范;第二階段(2010-2015年),實現混合動力汽車產業化技術突破;第三階段(2015-2020年),繼續推進以小型電動汽車為代表的純電驅動汽車規模產業化,并開始啟動下一代純電驅動汽車產業化進程。
記者:您認為我國電動汽車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什么問題?
李新男:電動汽車科技發展規劃正在實施,而且已經顯現成效,但是進展并不樂觀,電源技術成本、配套設施等瓶頸還有待突破。規劃的落實需要政策的保障,這是最突出的問題。
比如,大家可以看到,無論是國際上的技術路線,還是我們提出的技術路線,都是以混合動力車先行,在此基礎上向純電動汽車發展,但是我們看到,我們現在大部分是電動汽車,沒有一輛真正的混合動力電車,混合動力電車要規?;a都成問題。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我們制定的戰略,但是我們并沒有按照戰略實施,一些企業想一步到位。但是,電動汽車的發展是有發展規律的。
在電動汽車方面,我們看似與國外企業面臨的問題相同,但實際上,國內企業在人才、技術、資本積累方面差距相當大。特別是技術積累不是直接體現在終端產品上,而是能夠把產品變成商品。我們很多電動汽車能夠生產出來,但只是一個樣品,要變成一個商品就要具有性價比,具有替代形成,不具備替代性就不可能在市場上大規模生產。
在電動汽車的各方面投入上,我們目前和國外都有差距,幾個主要汽車企業對電動汽車的研發投入還很少。從某種角度來講,我們至今還沒有車型和規?;a。
我想我們應該深思,雖然我們有很好的技術路線和規劃,但是,我們的規劃、我們的電動汽車發展、我們目前的狀態是不是符合產業發展的規律。作為一個產業,包括新興產業的發展,它有兩個最重要的要素,第一是要有市場需求,這是任何一個產業發展的基本需求。技術創新是助推力,只有有了市場的內在需求,才能在技術創新的助推下實現良性循環,產業才能發展。
第二個要素是產業鏈。作為一個產業,一定要形成產業鏈,它要集成多種技術,跨學科跨領域,形成技術理論上、技術操作工藝上的相互支撐,所以,它必定要形成在這個產業中的不同分支,不同人群的分工合作,最終發展成一個產業。只有專業化的發展才能提高整個產業的效率。尤其是新興產業各個環節都在探索,都存在一定的技術風險,能不能形成產業鏈,是這個新興產業能不能形成的關鍵。
總之,要走好中國電動汽車的綠色發展之路,我覺得一句話,多研究政策、多研究市場規則。
鋰電池產業鏈企業推廣,鋰電網(li-b.cn)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