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突出個人英雄主義的羽毛、乒乓球比賽中打遍天下無敵手,而在崇尚配合的藍、排、足球比賽中屢戰屢敗,這一現象,集中地反映了中國人不善合作的特性。結合當前光伏產業現狀,3月20日保利協鑫和英利兩公司形成的戰略合作,更加具有深遠的意義。
當前的光伏市場已經壞的不能再壞了,而且還將壞很長時間。去年除去大批關門和極個別企業不虧錢,一個光伏企業虧損個幾億人民幣已經讓人見怪不怪。據報保利協鑫預虧35億元港幣,英利預虧30億元人民幣,光伏企業確實到了非非常手段無以生存的時候。
嚴峻的市場在考驗光伏企業現金流和管理水平的同時,更在考驗光伏企業家的智慧。保利協鑫和英利的戰略合作不禁讓筆者想到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在沒有哪一個諸侯國具備一統天下能力的時候,“合縱”、“連橫”就成為各國生存、發展的最大智慧。
市場好的時候,企業家的智慧不一定是最好的時候,于是才有做組件的也要去巨資投入多晶硅生產的現象;市場不好了,企業家的智慧到有可能煥發到極致,上游和下游企業的結合、互補實在是一件兩全其美又不是很難辦到的事情。
“合則兩利”是每一個光伏企業家心知肚明的事情,但在現實中,不同企業間的工作人員可以成為最好的朋友,可是真要老板們坐在一起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據筆者觀察,以往光伏企業家難得坐在一起,坐在一起也是貌合神離,自以為是。保利協鑫和英利的走到一起,需要突破,需要智慧。
更不容易的是,一段時間來,歐美國家紛紛對我們“雙反”,中國若毫無反擊難免顯得泱泱大國束手無策,可在光伏產業,有效的反擊手段也只剩下多晶硅進口貿易一項了,但其結果必然是高興了上游的多晶硅生產企業,難受了下游的組件生產企業。多晶硅的進口額也就在十幾億美金,而組件等相關產品出口額最高時能到二百億美金,投鼠忌器實在令中國政府舉棋不定,上下游企業之間也難免猜忌。分別為上下游企業的保利協鑫和英利用智慧把可能的矛盾轉變為一種現實的優勢,共同應對可能的變化。
當前產能過大的中國光伏產業,因為各種因素的保護,一個殘酷的現實是,沒有競爭力的企業用非理性價格在拖垮有競爭力企業,于是有競爭力企業發動更有影響力的價格競爭恐怕是必須面對的選擇。但是單個有競爭力企業的努力總是顯得勢單力薄,保利協鑫和英利都曾做出自己的嘗試,發出有競爭力企業的集體聲音?,F在兩大企業的合作必然對成本的控制、現金流的調劑具有積極意義,更加大了如果一定要打價格之戰的獲勝籌碼,其結果只能是推進中國光伏產業殘酷整合的早日結束。
市場終究要回歸理性,再殘酷的產業整合也有結束并迎來新一輪發展的時候,活著并引領這一過程的企業一定是依靠智慧,把各種資源發揮、利用到極致的規模企業。一個是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生產企業,一個是新晉全球最大的組件生產企業,保利協鑫和英利的結合注定是優質資源的最佳整合。2012年6.5萬噸多晶硅產能的保利協鑫只生產了3.7萬噸,有了這一合作,潛在的生產能力必將變成更多的現實銷售結果;2013年英利要在去年2.2GW出貨量的基礎上再增加40%以上的生產能力,有了這一合作,必然在增加這種可能性的同時,減少了坊間的質疑。
最近有《光伏江湖“群龍無首”誰可問鼎大位?》一文在傳播,說的是隨著尚德的式微,中國光伏產業只能重回諸侯逐鹿的戰國時代。筆者對此卻有完全不同的認知:也許施正榮從來就不足以充當中國光伏產業的領袖,也許朱共山和苗連生本來就具有成就大業的企業家智慧。試想當兩個最優秀的企業家聯起手來的時候,對于它所產生的結果,又何嘗不是一件大家都希望揭曉的事情;試想兩個企業過去已經讓境外的競爭對手足夠頭痛,現在他們聯合起來了,未來又何嘗不是一場值得期盼的中國優秀光伏企業在國際市場更大的征戰呢。
面對嚴峻的市場,中國光伏企業可能缺少資金,可能缺少人才,但一定不能缺少智慧。
(作者紅煒,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首席光伏研究員、光伏研究中心主任)
鋰電池產業鏈企業推廣,鋰電網(li-b.cn)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