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國電動汽車市場逐步打開。中國汽車工業協會12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21.5萬輛,銷售20.7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19.8%和122.8%,我國已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動汽車產銷國。
不過,在電動汽車產業由市場導入期進入快速發展期的關鍵階段,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今年夏天,全國大部分城市遭暴雨侵襲,很多汽車“擱淺”在路上。在北京,曾發生一晚有200多名電動汽車司機因暴雨導致車輛故障。7月7日,南京玄武區兩輛電動客車因泡水先后起火,所幸未造成人員傷亡。
“其實泡水只是引起電動汽車安全事故的一方面誘因。”全國政協常委、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指出,充電、電池故障、碰撞等也都是導致事故的主要誘因。比如,2015年4月26日,深圳一輛電動客車由于過充引起電池熱失控,引發火災;2016年5月14日,珠海一輛電動客車在運營過程中,因電池故障起火。
據工信部統計,自2009年以來,我國新能源汽車安全事故共31例,其中2015年以來發生17起(客車13起),今年上半年發生8起(客車4起),事故頻率明顯提高。尤其是電動客車,截至2015年底,事故率達到0.17‰,高出世界平均水平一倍多。隨著老舊車輛增多,安全形勢將更加嚴峻。此外,隨著三元材料電池越來越多地使用,三元材料電池安全性相比磷酸鐵鋰電池較差的弊端逐漸顯現。“工信部之所以宣布暫緩將三元材料電池納入補貼目錄,也是出于對安全的重視和考慮。”歐陽明高表示。
在歐陽明高看來,電池熱失控可以通過嚴格的熱管理保證安全;充電基礎設施已較為成熟,安全問題也不難解決。不過,問題是現在我國電動汽車的整車高壓系統大多不規范。我國客車行業由于企業、車型過多,開發周期過短,在整車高壓系統方面并不到位。所以,客車應是政府重點監控的車型之一。
“強調安全問題,是為了防患于未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張永偉表示,如何保證現有幾十萬輛電動汽車的安全,在未來如何持續提升安全性能,對于行業健康發展尤為重要。“新興產業相對來說比較脆弱,如果集中出現安全事件,發展就容易進入停滯狀態。”
有關專家認為,對于電動汽車,不要因為一兩次事件而放棄支持,這不符合新興產業發展規律;也不能縱容企業停留在現有技術水平,不思進步。當前,需要強調和重視安全問題,要求企業不能把研發環節當成市場環節,將不成熟產品投入市場,在消費者身上進行試驗,這是絕不允許的。
張永偉表示,真正要解決電動車安全問題,需要通過創新、進步來實現。我們需要通過技術突破,在產品品種、品質、品牌上獲得消費者認可,讓消費者建立信心,從而推動行業更好發展。
鋰電池產業鏈企業推廣,鋰電網(li-b.cn)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