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年初三(2月10日),江蘇省蘇州市的吉姆西客車制造有限公司(下稱吉姆西)就開工了。節前一直加班到臘月二十七的工人們,前后只休了三四天的春節假期,就被電話通知提前上班,趕制新能源汽車。
吉姆西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一匹“黑馬”。這個和通用汽車旗下商用車品牌GMC諧音并中文名雷同的中國本土汽車品牌,成立于2013年8月,在業界并不知名。據工信部合格證統計數據,吉姆西2015年上半年電動車產量不過25輛,但其于年底爆發性增長,僅12月份即獲得機動車合格證2905個,以3686輛的全年總產量收官。
財新記者2月22日實地探訪吉姆西廠區,看到一批批標識著吉姆西品牌的面包車正源源不斷地運進工廠,它們和一些客車產品一起,逐漸填滿了圍繞工廠車間的停車場,但蹊蹺的是,部分汽車并沒有完工,就已經安上了正式的車牌。
吉姆西公司官網顯示其共生產五款產品,均是純電動車型,包括兩款輕型客車以及三款物流專用車。然而,財新記者發現,工人們在生產線上進行焊裝、涂裝,完成總裝生產的,只是一款6米長的輕型客車,吉姆西官方命名為“海獅款”;從外面不斷運進來的面包車,實際分類是物流專用車,官方叫“奇瑞款”。
這些車輛外觀內飾均已完工,吉姆西公司內部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它們將被送進吉姆西的總裝車間安裝三電系統(電池、電機、電控)后即下線出廠。
吉姆西的新能源車,為何未完工就掛上了車牌?用代工車輛貼牌生產、銷售新能源車是否合規?吉姆西申報的2015年度這3686輛新能源汽車合格證,能獲得多少“國補”(中央財政補貼)與“地補”(地方財政補貼)?像吉姆西這樣運作的新能源汽車公司,目前在中國還有多少家?
按照國家2013-2015年階段的政策,6-8米純電動中巴車補貼標準為30萬元/輛,物流車按電池容量計算,每千瓦時補貼2000元,每輛車補貼總額不超過15萬。大部分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城市的地方補貼標準與國家1:1配比,即一輛6-8米純電動中巴車最多可獲得60萬元的補貼。在吉姆西所在地,蘇州市政府規定:對6-10米純電動客車按電池容量每千瓦時補貼1800元(最高不超過18萬元。對應用于城鄉公交領域的6-8米純電動客車補貼18萬元/輛);純電動專用車按電池容量每千瓦時補貼1200元(最高不超過9萬元)。
2016年1月11日,工信部網站發布消息,根據機動車整車出廠合格證統計,2015年中國累計生產新能源汽車37.90萬輛,同比增長四倍。短短十天后,財政部、科技部、工信部、發改委等四部委卻突然發布《關于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核查工作的通知》,稱將對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實施情況及財政資金使用管理情況進行專項核查。
2月1日,財政部召開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專項檢查布置視頻會議,明確上述專項核查的范圍覆蓋25省市、近三年獲得過“國補”的全部90家新能源車企,甚至還將延伸檢查部分購買使用新能源汽車的企事業單位及地方政府部門。檢查不僅針對“國補”,省、市、縣三級提供的新能源補助資金(“地補”)也將被檢查,發現問題一并處理、追究責任。這一令業界和市場都頗感意外的檢查,預計將在3月底結束。
多個消息渠道對財新記者確認,吉姆西正處于接受檢查階段,不過目前尚無明確結論。吉姆西內部正以“公司生死存亡”為由,激勵員工加班加點趕制那些拿到合格證、掛上車牌卻仍未完工的新能源汽車。
年末產量離奇井噴
江蘇蘇州的吉姆西,就是2015年年底這波新能源汽車產量大躍進潮流中的一匹“黑馬”。工信部合格證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3月、4月和5月,吉姆西產量分別是23輛、0輛和2輛;之后是長達三個月的停產;從9月開始的三個月,產量攀升至3位數:166輛、347輛、243輛;12月單月產量則上沖2905輛。吉姆西全年產量曲線以年底“放煙花”狀收官,全年產量達3686輛。
但是,據財新記者了解,吉姆西2016年1月份的合格證申報數據是零,那么它春節加班加點所為何來?此前一個月的高產究竟是如何做到的?統計數字與實際生產情況是否一致?財新記者欲就這些問題向工廠一位管理人員求證時,他稱不能接受采訪,并拒絕透露自己的職位和姓名。
2月22日,蘇州市召開了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督查會,政府職能部門和生產企業均派代表參會。上述拒絕接受財新記者采訪的吉姆西管理人士即作為企業代表出席了這次會議。蘇州市政府并沒有對外公開這次會議內容。
接近蘇州市政府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當地核查工作目前還處于“自查自糾”階段,具體結果“過段時間就清楚了”。
吉姆西位于蘇州市吳中區,工廠離市區較遠,從市中心出發,坐地鐵、換公交,大約需要一個小時。“這個企業好像是突然冒出來的,從去年10月左右開始有各種關于它的傳言,我們才注意到它是重組了之前的蘇州客車廠有限公司。”一位在當地從事十幾年汽車行業工作的資深人士告訴財新記者。
蘇州市客車廠曾于2013年進入工信部發布的特別公示名單,企業進入這份名單即意味著不能維持正常生產經營;如在名單上滿兩年,企業還沒有申請重新考核或考核不合格,工信部將暫停其生產資質,其產品也要從《公告》上除名。這即為中國汽車企業的退出機制。
2013年8月成立的吉姆西,通過重組方式“拯救”了徘徊在退出邊緣的蘇州客車廠。但據財新記者多方了解,吉姆西直到2015年初才獲得合法身份,之前并未投入正式生產。
工信部2015年2月發布的《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第269批)》公告顯示:同意蘇州客車廠有限公司已列入《公告》的所有產品,企業名稱變更為“蘇州吉姆西客車制造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變更為“楊源”。同年5月,吉姆西的工商注冊相應變更,將其經營范圍中“汽車專用機械設備”一項后面增加了“按國家公告目錄生產”。
汽車企業退出機制中要求進入公示名單的企業整改、盡快滿足準入條件,經考核符合準入條件的,取消特別公示,恢復受理其新產品申報。吉姆西獲得上述工信部《公告》,意味著其通過了國家準入考核。就具體考核標準和要求等問題,財新記者致電工信部裝備司,尚未獲得答復。
但財新記者2016年2月22日實地探訪吉姆西廠區,看到工廠的生產線及車間布局簡陋,車架就懸空放在鐵架子上進行裝配,車間未配備自動傳送鏈,車輛在車間之間竟然靠人工平板拖車實現轉運,整體制造水平與現代化車企差距較大。
鋰電池產業鏈企業推廣,鋰電網(li-b.cn)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