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劉振亞的帶領下,國家電網的全球能源互聯網戰略布局正在從構想一步步地走向現實。
2月3日,記者從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上獲悉,由國家電網出資、注冊資本為1億元的全球能源互聯網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全球能源互聯網集團”)已獲得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批準;國家電網董事長劉振亞親自“披掛上陣”,擔任全球能源互聯網集團法人代表。
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全球能源互聯網集團的經營范圍是全球能源互聯網戰略規劃、跨國電網互聯互通項目開發、投融資和資產運營管理。國家電網專門成立全球能源互聯網集團,折射的是全球能源互聯市場蘊藏的巨大商機。
國家電網方面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全球能源互聯網初步建成時,累計投資將超過50萬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為300多萬億),將形成若干個萬億級的投資板塊。
將催生眾多新興產業
當全球能源互聯網這個詞匯“映入眼簾”之時,不少投資者想必都會發出一系列“?”:什么是全球能源互聯網?為什么要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如何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全球能源互聯網又會對金融業如何發揮作用、創造價值呢?
針對上述一系列疑問,日前,劉振亞在香港舉行的全球能源互聯網投融資高層研討會上進行了全面闡述。
在劉振亞看來,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的一個大背景就是世界能源發展正面臨資源緊張、環境污染和氣候變化三大難題,而解決問題的根本出路是實施“兩個替代”,即在能源開發方面以清潔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費方面以電能替代煤和油,從而在根本上解決化石能源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的問題。
全球能源互聯網就意味著要跨國、跨洲,但受電網輸電能力等因素限制,電力主要以國內和區域內平衡為主,跨國、跨洲電力貿易規模較小,按熱值當量計算,僅為全球化石能源貿易量的1.3%。目前,石油仍是全球貿易量最大的能源品種,但通過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則有望扭轉這樣一個局面。
正如劉振亞所言,全球能源互聯網是實現“兩個替代”和世界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實質就是“特高壓電網+智能電網+清潔能源”。
“我們有一個特別大的能源互聯網,這里面有非常多的互聯。”匯豐銀行董事總經理、項目及出口融資全球主管、基礎設施融資全球聯席主管大衛·加德納也認同劉振亞的觀點,并透露了歐洲電網的整合計劃,即未來有11個跨國電網互聯項目,根據不完全統計,所需投資超過100億歐元。
同時,北美輸電行業需要大量的資本投資,正如摩根士丹利董事總經理、全球電力及公共事業組總經理安東尼·伊安諾分析,到2020年中期,美國大概需要500億美元區域性輸電計劃投資。
除了歐洲、北美以外,就連拉美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也存在著電網整合需求。據桑坦德銀行拉美地區電力和公共事業主管卡羅麗娜·費雷拉介紹,因為時差效應,整合拉美南北電網的潛力也很大。
鋰電池產業鏈企業推廣,鋰電網(li-b.cn)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