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1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不久前,一條消息引發了公眾的廣泛關注。貴州省貴陽市貴安新區管委會與五龍集團簽訂項目合作協議,將在當地打造一個新能源汽車生態產業園。在項目達產后,整車企業年產值會達到300億元以上,加上帶動的汽車相關配套產業,將形成千億級的汽車產業生態園區。
事實上,像貴州這樣熱衷興建新能源汽車產業園的地方不在少數。有統計顯示,僅2014年下半年,全國各地建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就達到數十個,這些產業園項目投資數額都非常驚人,動輒十幾億甚至上百億。在傳統制造業不景氣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成為各地政府鼓勵投資的重要方向。
可反觀新能源汽車市場,此前國家公布的截至去年8月份全國39個城市新能源汽車推廣的情況,有16個城市和地區達標率不足20%。為了鼓勵新能源汽車發展,國家加大了補貼力度,新能源汽車數量增加越多,獎勵多月,最高可達2億。因此,發展新能源汽車,除了能獲得政策傾斜以及大量的補貼,還能拉動地方經濟,促進就業,地方政府自然蜂擁而上。
然而,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地方政府該不該管?是不是有利于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蘇培科就此話題做出了解讀評論。
經濟之聲:眼下國家正在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然而從我國本身新能源汽車的生產水平來看,目前還不具備在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因此市場的培育以及技術的革新都是非常重要。但是從目前各地發展新能源汽車的現狀來看,擴大產能,加大投資成為了重點,怎么看待地方政府發展新能源汽車的這種熱情?
蘇培科:從目前的情形來看,確實對于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尤其是各個地方政府存在一些盲目過熱的情形。鼓勵和支持新能源發展這個方向完全沒有錯誤,但是怎樣鼓勵,怎么個支持法,一定是在這些企業建立的時候有一定基礎的前提下,比如在技術、性價比等各個方面都有相應的市場優勢。否則,加上一些地方存在的地方保護主義,會對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造成非常惡劣的影響。所以在發展新能源汽車方面,全國應該一盤棋,真正讓有實力、具備發展新能源汽車的企業去做大做強。
對于在補貼以及政府支持方面,到底應該怎么做確實需要思考。在這一塊地方政府千萬不能盲目,在消費者購買的時候,按照市場需求認可這種產品的質量,保證真正獲得這個車的時候給予補貼,而不是稀里糊涂、盲目去補貼,否則有人會為了補貼套取國家相應的資金支持。
經濟之聲:在這個過程當中,地方政府具體應該扮演一個什么樣的角色呢?
蘇培科:地方政府應該幫助企業發展,但不能承擔一個主導者,政府不是企業家,沒有企業者的經營思維,應該在稅收、在消費端的補貼等方面做一些事情。
經濟之聲:5月9日《人民日報》曾經刊發《開局首季問大勢——權威人士談當前中國經濟》一文。文章中指出,年初至今,去產能、去庫存開始在一些地方初顯成效,但行政干預在其中擔當著重要角色,由此引發一些爭論,甚至有輿論質疑“去產能”是“一刀切”“搞攤派”“計劃經濟老一套”。眼下在各地興起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園熱潮,是否也會成為地方政府轉移過剩產能的手段?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應當怎么擺?
蘇培科:有這種可能和潛在的隱患,因為有一些地方政府可能存在一些產能過剩的生產線,為了當地的發展,就把原來那部分改為新能源汽車或者國家政策支持鼓勵這些方向的,這樣的結果是,雖然拿走了國家的補貼,但未來能不能形成有效的市場供給,這塊會打一個折扣。所以在供給側的改革方面,尤其是地方政府在產業發展這塊不應該充當做主導,所謂的供給側改革,要真正實現和市場的需求相結合。
鋰電池產業鏈企業推廣,鋰電網(li-b.cn)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