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幾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智能汽車從概念到實踐的迅速發展,汽車產品更新換代背后孕育著的巨大市場空間和成長性,成為吸引企業資源流向的熱點領域。谷歌要造車了、百度要造車了、蘋果也要造車了……
最近,格力收購了一家新能源汽車企業,也意欲進軍汽車圈,一時間家電企業的造車夢成為熱門。
汽車行業目前正在逐漸成為一個開放性的行業領域,在企業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的今天,越來越多希望拓展業務領域、實現產品多元化戰略的“外行”開始將目光瞄準汽車市場,紛紛試水汽車制造,希望從汽車圈中分一杯羹。
尤其是近幾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智能汽車從概念到實踐的迅速發展,汽車產品更新換代背后孕育著的巨大市場空間和成長性,成為吸引企業資源流向的熱點領域。谷歌要造車了、百度要造車了、蘋果也要造車了……越來越多的企業做起了汽車夢。最近,格力收購了一家新能源汽車企業,也意欲進軍汽車圈,一時間家電企業的造車夢重又成為熱議的話題。
造車夢想由來已久
其實,家電業才是跨界造車的“鼻祖”,他們的造車夢由來已久,只是路途并不平順。
早在1997年,春蘭集團就斥資7.3億元收購當時虧損的南京東風汽車集團公司所屬的專業汽車制造總廠,改名為“南京春蘭汽車制造有限公司”,開啟了家電行業涉足汽車領域的先河。2003年,奧克斯同樣是通過收購股權的方式,收購沈陽雙馬汽車,獲得SUV和皮卡生產許可,開拓了汽車制造的新業務領域,其十多年前的大手筆和雄心壯志至今還能在網上查到痕跡。
在此之后,一大批家電企業似乎受到啟發,紛紛開始向汽車領域發起沖鋒,如波導、夏新、新飛、山東小鴨等一大批知名家電企業前赴后繼地進入汽車領域。但遺憾的是,他們的造車夢并不如預想的那樣一帆風順。即便曾經殺入國內銷量前五名的春蘭重卡,也沒能一直保持輝煌,最終在2008年將持有的汽車60%股權轉讓給徐工集團,春蘭汽車最終退出了重卡舞臺。隨后,家電企業們新拓展出來的汽車業務有的終止、有的轉讓、有的撤資,即使個別仍在品牌旗下保有汽車業務,也和當年規劃的戰略意圖相差甚遠。
十幾年過去,時代已然不同,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新能源汽車成為當下大熱,家電企業的造車夢再次被點燃。最近,格力集團高調宣布收購珠海銀隆,這是一家基礎和實力非常不錯的新能源汽車企業,意味著格力將要涉足新能源汽車了。而此前,創維集團創始人黃宏生已經通過重組收購了南京金龍客車制造有限公司,選擇新能源客車開啟了“二次創業”;曾經在首輪造車運動中就有涉足的美的,近來也通過智能家居與車聯網的融合,再次“曲線”打入汽車業。家電企業造車的第二輪熱潮正在到來。
汽車業吸引力有增無減
作為跨界造車的先行者,雖然家電行業的首輪造車計劃均慘淡收場,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規律在家電行業造車這件事上并不適用,新一輪的造車浪潮已經到來。對于家電行業來說,汽車行業的吸引力一直沒有消失。
從家電業自身來說,已經走到了必須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數據,2015年1~12月,家電行業產銷率95.0%,較2014年同期下降1.2個百分點;2015年1~12月家用電器行業主營業務收入14083.9億元,累計同比下降0.4%。根據平安證券對家電行業的分析,2015年家電行業總收入預計下滑3.36%,凈利潤增長7.54%,是最近6年來最艱難的時期。
家電業整體困難,行業巨頭格力也不能獨善其身。2015年中報顯示,格力電器營業收入同比下降13%,凈利潤幾乎與去年同期持平;作為公司營收近95%來源的空調業務,上半年空調業務實現營收419.9億元,同比2014年507.2億元下滑約17%。行業增速放緩帶來的業績下降,讓家電企業不得不尋求其他多元化的發展領域。
鋰電池產業鏈企業推廣,鋰電網(li-b.cn)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