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1日,北京10條道路禁止電動自行車行駛的首日,在北京工作的普通白領閆紅,上班路上花的時間比以往長了16分鐘。從紅橋附近的家到位于南三環中路的單位,閆紅本來可以“直線”到達,但因為蒲黃榆路禁止電動自行車行駛,她繞道方莊。
近日,北京、深圳等地對電動車的禁行、限行措施,引發了人們對電動自行車出行的再次關注。新京報記者發現,電動自行車的國家標準,還是17年前發布的,標準包括時速不超過20公里,重量不超過40公斤等。十多年來,隨著消費者需求的轉變,電動自行車生產技術升級改造,目前市場上幾乎已找不到“國標車”。
1999年 首部電動自行車國標發布
北京交警老孔記得,1998年,電動自行車在北京的街頭還算是“新鮮物”,“看不到幾輛電動車”。
綠源集團可以算是國內第一批生產電動自行車的企業。“當時電動自行車屬于無標準、無市場認可的階段。”中國自行車協會副理事長、綠源集團董事長倪捷說,新產物萌芽階段,就對國家標準有著強烈的渴望。
1998年7月,綠源參與了電動自行車“國標”的制定。當時參與討論的企業一致贊成“時速不超過20公里,重量不超過40公斤”這兩個標準,“這個標準就夠了,因為當時對電動自行車的定位就是替代自行車”。
1999年5月28日,國內第一部電動自行車的國家標準發布實施,這個“GB”開頭的國標,被行業內認為是確立了電動車合法地位的標志性文件。
14年前北京首次提出不再發展電動車
隨后幾年,電動自行車迎來了飛速的市場化階段。以北京為例,2001年1月,據不完全統計,北京市的電動自行車不到2萬輛,而到了6月份,已有5萬多輛電動自行車在北京大街小巷穿行。
“當時并沒有覺得電動車數量太多,也沒啥影響。”西城區的一位老交警告訴記者,但也有呼聲提出,電動自行車速度快、無聲啟動,給自行車騎行者帶來了危險。
2001年,北京這個特大型城市第一次對電動車提出“廢還是存”的思考。經過研究,次年8月1日,北京市公安局發布通告,決定對目前全市范圍內已有的電動自行車實行核發臨時號牌和行駛證,并且明確臨時牌證有效期3年,3年后北京不再發展電動自行車。北京這個做法還引起了部分地方效仿。
市場上多數電動自行車已撞破“國標”
管理措施出臺后,北京一個月內上牌的電動自行車達到5萬多輛。隨后,交管部門對無牌無證電動車開展了集中整頓。
“當時我記得是罰款5塊錢,沒有幾個交罰款的,我們也覺得管不過來。”一位老交警回憶說,兩個月后,對無牌無證電動二輪車的嚴查,就淡出了人們關注的視線。
電動自行車徹底禁止的日子也沒有到來。隨著消費者的需求轉變,生產廠家還對電動自行車的技術進行了升級改造。
鋰電池產業鏈企業推廣,鋰電網(li-b.cn)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