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政策逐年減少,是財政部、科技部、工信部、發改委等相關部門的既定政策,而眼下國內新能源汽車隊補貼政策的過度依賴,使得中央正在提前實施補貼政策的退坡機制。
1月27日,國內一位新能源汽車企業高管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將新能源汽車作為長期發展方向的整車制造商而言,補貼政策縮緊,有利于當下市場的有序發展。
自中央部委下達相關指示之后,大多數車企對中央這一輪新能源汽車相關政策調整表達了支持態度。一方面,補貼政策退坡機制的加速啟動,可以在短期內刺激消費者提前購買新能源汽車;另一方面,補貼縮緊也有利于規范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有序發展,加速新能源汽車企業的優勝劣汰。
實際上,早在2014年前后,四部委就已經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工作的通知》,總體指導意見就是針對新能源汽車的財政補貼額度將逐年減少。而眼下部分新能源汽車追逐補貼,整體市場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情況,無疑也是促使中央加快政策調整的根本因素。
補貼政策縮緊
日前,2016年中國電動車百人會論壇在北京舉行,出席本次論壇的相關各方,均達成了共識。在新能源汽車發展初期,中央既要維持以往的補貼政策,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而與此同時,補貼政策僅是發揮杠桿作用,車企應逐步減少政策依賴。
此前媒體報道的國內部分車企利用數據造假騙取財政補貼的想象,成為此次論壇討論的重點。“四部委已聯合下發通知組織專項檢查,對查實的騙補問題依法依規嚴肅處理,檢查和處理結果向社會公開。”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表示。
財政部出臺的最新的政策變化是,2017~2018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較2016年下降20%,2019~2020年下降40%,2020年以后補貼政策退出。這也就意味著,接下來的幾個年份中,國家針對新能源汽車補貼的“閘門”逐步趨緊。
財政部的思路是,提前發布針對政策是為了企業能形成合理預期。而接下來還要加強資金監管,堅決打擊各類騙補和尋租。在樓繼偉看來,造假騙補行為,不僅違反法律法規和有關財經紀律,也嚴重破壞了市場環境,必須通過建立失信企業黑名單制度,對各類騙補和尋租行為給予嚴厲打擊。
實際上,“十二五”期間,四部委已經研究出臺多項政策措施,包括消費補貼、稅收優惠、政府采購、技術研發、充電設施獎勵、標準法規建設、體制機制創新等,政策涵蓋研發、生產、消費、運行等各環節,大力支持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
鋰電池產業鏈企業推廣,鋰電網(li-b.cn)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