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今天有幾家北京本地媒體報道了一個來自北京市科委的數據,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北京市新能源車一共上牌5091輛,其中6月份迎來井噴,上牌數達1955輛。以往“百搖百中”的純電動汽車購買也開始真正進入“搖號時代”。另外,據北京市科委介紹,純電動車免收過路費、停車費等一系列利好政策,也將于近期發布。
近期,北京市民購買新能源汽車的熱情開始升溫,6月,北京市小客車指標辦公布了最新一期購車搖號相關情況,6454人一共搶5697個新能源購買指標,中簽幾率首度變成了88%。北京市5月份純電動車的上牌數是1101輛,而6月份就達到了1955輛,這是之前從未有過的小高峰。今年上半年,北京市陸續出臺了社會資本建設公共充電樁的資金支持、純電動車出行不限號等利好政策。市民的購車熱情可能和這些利好政策有關,那么,未來隨著純電動車免收過路費、停車費等利好政策的進一步落地,新能源車會不會迎來快速發展呢?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羅磊對此進行了分析與解讀。
經濟之聲:之前我們多次討論新能源汽車的話題時總是說,要讓消費者真正接受純電動汽車還需要一定的時間,那么,現在從北京市純電動汽車的購車數據來看,是否說明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刺激下消費者對電動車的接受度在提高?這里面除了利好政策的作用還有沒有別的原因?
羅磊:任何一個市場在初期都需要靠政策扶持和拉動,目前接二連三的鼓勵新能源汽車消費的政策一個比一個有力度。首先,北京市除了傳統的政策之外,還有一些針對工業以及百姓出行的鼓勵政策。這些政策毫無疑問對拉動新能源汽車的消費產生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因素可以鼓勵新能源汽車消費的增長,比如北京市民在購車時需要搖號,而新能源汽車搖號中簽的幾率非常高。同時,還有一種新型的理念,就是我們廣大消費者的環保理念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經濟之聲:下一步,在北京,純電動車免收過路費、停車費等一系列利好政策還會陸續出臺,對于未來新能源車市場的發展,您怎么預計?
羅磊:隨著這些利好政策的進一步出臺,新能源汽車消費的熱情可能會進一步點燃,現在,每個月新能源汽車的消費量只是1000多輛,這些政策出臺以后,可能這個數據會大幅增加。
純電動汽車在北京也不再是百搖百中了,也出現了88%的中簽率,說明消費者購買純電動汽車的熱情開始增加。未來,北京還會有純電動車免收過路費、停車費等一系列利好政策出臺,今年下半年以后北京購買純電動車的人會大幅增加嗎?對此,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品質汽車》主編張炤虎進行了分析與解讀。
張炤虎:我認為會有一個明顯的增加,但是這里面仍然有瓶頸,比如停車費取消了,但是停車位還是一個問題。此外,充電站,充電樁還是不夠方便,如果大家都去購買電動車,但是因為找不到充電站,還是會造成不必要的擁堵。所以在這一方面,我還是有一些顧慮,它確實會明顯增加,但是是否會大幅增長還是要拭目以待。
經濟之聲:從全國范圍看,新能源汽車會不會迎來相對較快的發展?說這個話會不會為時尚早?
張炤虎:我們看到了一個比較樂觀的數據,根據中國工業汽車協會上半年的統計,全國新能源車包括充電電動車和插電的混合動力車,上半年售出了72700臺,這是一個開票數,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4倍,這個增幅非常大。其中比亞迪賣的很好,位列第一,后面像吉利的知豆、眾泰、榮威550等都在增長,但是現在說樂觀還是為時尚早。因為第一批消費者的口碑還沒有出來,現在已經有些負面的評價出來了,比如乘坐不舒適、充電不方便等,如果這些負面評價被擴大,它會影響后面消費者的消費預期,所以這方面還不能太樂觀。
經濟之聲:長期以來,充電樁一直是我國新能源車產業發展的一大難點,雖然目前有一部分社會資本進入,但是各地的發展距離發展規劃還有不小的差距。今天還看到一個消息,說是為了規范電動汽車充電統一標準,本月可能會出臺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發展規劃《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指南》。未來,要讓電動汽車迎來更大的發展,在這方面還有哪些工作要做?
張炤虎:還是標準要優先,放開民營企業,加入充電樁的生產是把雙刃劍。另外,也可能造成一哄而上的負面前景。最好的辦法就是出臺標準,指南只是一個技術性的方向,最好還是出臺強制性的國家標準,保證充電樁的安全,保證大家在安全的前提下兼容使用。只有在這種前提下,大家才能放心的購買電動汽車。
經濟之聲:即使充電樁建設快速發展,現在大部分電動汽車充電時間太長也是很多消費者不愿接受的原因。未來要想讓電動汽車迎來更大的發展,在技術上還有哪些需要突破?
張炤虎:電動汽車這幾年在充電的問題上基本上形成了兩套思路,一套就是通過電網進行充電,一套就是換電池。換電池的方式對安全性的挑戰非常大,因為電池組至少幾百公斤,如果在充電過程中發生危險,后果將不堪設想,而且它的兼容性也是問題,所以這套方案已經被丟棄了。此外,現在的充電時間太長,如果能實現直流充電,充電時間就會大大縮短,如果能夠縮短到哪怕10分鐘,并且在保證安全可靠的前提下,電動車的這個瓶頸就被突破了,這還是需要咱們在技術手段上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鋰電池產業鏈企業推廣,鋰電網(li-b.cn)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