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懷有一顆更理性的心,看穿所謂牛市、K線圖和政策幻象尤為重要。
很難找到一個理由支撐眼下A股的狂歡。
中國經濟并不樂觀,主要體現在實體經濟情況糟糕。反映企業生產投資活躍度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已經連續38個月下降,企業面臨通縮危險。同樣下降的還有消費占投資的比例,而出口對GDP增幅的貢獻占比已經趨于零……
我們已經見到了7年前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后,4萬億的信貸刺激帶來了怎樣的后遺癥。而現在,為了保住增長,當局又走上了同樣的路。
到底有多危險?中國央行前副行長、現任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的吳曉靈形容新的寬松政策是“飲鴆止渴”。中國金融杠桿率在全球來說都很高,要解決經濟結構問題,必須降低杠桿,但人們看到的是,從去年11月央行降息以來,中國央行已經三次降息、兩次降準,這種頻率和力度實屬罕見。中國并不缺錢,只不過錢沒有進入實體經濟。
錢印多了的一個后果是債務問題。一些新增貸款用于購買地方債—在行政命令的推動下。這些錢大多用來償還地方政府之前欠下的賬,這相當于把那些令人心煩又難以解決的問題無限期延后了,但早晚還是要解決。一個值得注意的信號是,即便是對國內經濟情況最好的江蘇省,國有銀行也覺得給其比國債略高一些的貸款利率存在風險,這樣的擔憂導致該省的地方債置換計劃一度暫停。
發股票救經濟看上去比直接印錢好,相當于大家用錢支持了上市公司。但這次又有多少錢真正進入了實體經濟?
大量的錢跑去追互聯網+。中國創業板里的互聯網公司,其市盈率早就跑贏了它們的創新能力—實際上根本用不著創造什么,就有大把的錢入賬了。這些公司的平均市盈率比納斯達克高出一倍多,數字造成了一種幻覺,仿佛“了不起指數”也跟著上去了,但別忘了它們大多是當年去納斯達克的路上被甩下的公司—一些隨著市值膨脹而表現出的志得意滿是不應該出現的。崔鵬會告訴你,投資人要1萬年才收回成本是個什么概念,也會提到為什么保守投資者睡得最香。
該破滅的都會破滅。我們已經從漢能身上看到了教訓。人們在感嘆李河君僅當了幾天的中國首富,財富就在一天之內腰斬,漢能瞬間損失了190億美元(約合1179億元人民幣)市值時,也應該看到這次紅色警報對于A股和它背后諸多公司的意義。
我們有義務提醒你不要成為一名賭徒。在本期的封面故事—一個大號的宏觀+理財專欄—里,出言向來謹慎的崔鵬也在告誡大家留意泡沫和可能的危險了。
這是一件矛盾的事。投資股市仍然是公司人理財的最佳方式之一。尤其在一個熱火朝天的造富運動中,不參與其中意味著財富變相縮水。這時懷有一顆更理性的心,看穿所謂牛市、K線圖和政策幻象,就變得尤為重要。我們會幫你挑選出那些值得關注的和警惕的公司,也有很多關于實操的忠告和提醒。
回到一個核心的問題,中國未來20年到底靠什么?
經期失調的股市,還是卷土重來的房地產,或者拿著小錘砸向車窗的釣魚者?在創造未來以及持續發展這件事上,我們真得想點什么,做點什么。
鋰電池產業鏈企業推廣,鋰電網(li-b.cn)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