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谷歌眼鏡開始,可穿戴設備成為新時尚的代表;而蘋果手表的強勢來襲,更是掀起了可穿戴設備的新浪潮。據悉,盡管曾多次出言諷刺蘋果手表,但瑞士手表制造商斯沃琪旗下多個品牌正在進入可穿戴領域,最新宣布出品智能手表的是該集團旗下高端品牌IWC萬國表。
當前,智能手環、智能手表、智能眼鏡等可穿戴設備已從概念轉化為產品,開始進入人們的生活。作為繼手機之后的新一批IT浪潮,可穿戴設備顯示出強勁的市場潛力。業內人士認為,如何解決目前可穿戴設備尚缺乏行業和產品標準的問題,是釋放這一藍海市場的關鍵點。
可穿戴設備市場藍圖初顯
從智能手環、智能腕表到智能貼片、健康感知服裝等,谷歌、蘋果、三星、小米、華為等公司都相繼推出了自己的產品。隨著消費者對新式交互方式的熱情日益高漲,以及對新技術產品的向往,可穿戴設備的市場潛力巨大。據一些市場調研機構的數據顯示,2013年可穿戴設備的全球出貨量為970萬臺,而2014年達到2200萬臺,且預計2018年將可能達到1.35億臺左右。
德國萊茵TUV大中華區電子電氣產品服務部技術支持與研發副總經理楊佳劼認為,對于智能可穿戴產業而言,2007-2015年屬于探索階段,軟件平臺、數據庫等還不夠成熟;2016-2018年將是市場啟動期,隨著大數據和生態圈的逐漸成長,智能可穿戴產品使用起來將更方便;而2019-2021年預計會成為高速發展期,在此之后市場可能趨于穩定。
中國賽寶實驗室軟件評測中心主任楊春暉提出,智能可穿戴的出現為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提供了機遇,傳統企業除了迎來“互聯網+”之外,也正迎來“智能+”。在當下物物相連的時代,可穿戴產品將成為物質基礎和技術基礎。
實際上,可穿戴設備的應用沒有極限。可穿戴技術最初的應用是在健身行業,但你絕對想不到,1984年卡西歐發布的數據庫計算器手表就是這一技術最初的應用。如果要界定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可穿戴技術產品,那么就要數2008年出品的FitBit。而讓可穿戴變成一個行業熱點的是2012年早些時候NikeFuel手環的出現。之后的三年,投資者們紛紛在可穿戴行業中努力尋找投資硬件和軟件的機會。
概念火熱但產品參差不齊
盡管智能設備的概念炒得很火,市場上智能手環、智能手表等產品設計得也足夠炫酷,但真正的好產品并不多。目前國內還沒有形成行業標準,產品參差不齊,在安全隱私方面也沒有一個通用的標準讓用戶放心使用。
楊佳劼指出,充電速度、工業設計、數據采集與傳輸、傳感器的精確度等都是很難解決的問題。“由于缺乏強制性標準和市場法律法規要求對可穿戴設備進行規范,很多幾十元甚至十幾元的產品也自稱是智能可穿戴。”
鋰電池產業鏈企業推廣,鋰電網(li-b.cn)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