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的夏天總是科技巨頭向開發者和世界釋放最新戰略方向的時節,微軟Build開發者大會剛剛落幕,蘋果WWDC又要拉開帷幕。從微軟Build大會似乎透露出,微軟的產品線與蘋果正越來越類似。盡管兩家一直是科技圈內知名的冤家對頭,曾經的“Mac vs PC”廣告曾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但是近幾年,和老對手蘋果一樣,微軟也推出了自己的手機和平板電腦,以及允許用戶免費升級Windows 10的策略,同時開設了大量的零售店。但美國科技博客The Verge認為,圍繞建立“圍墻”還是打破“圍墻”,納德拉治下的微軟和庫克掌舵的蘋果其實有著完全不同的發展戰略。
相似的產品,不同的策略
過去幾年,微軟與蘋果似乎正殊途同歸。目前,微軟擁有了自主的硬件業務,包括Lumia手機和Surface平板電腦產品。近期微軟還宣布,將免費提供Windows 10操作系統升級。此外,微軟也建立起了規模龐大的零售網絡。實際上,微軟的首家旗艦店距離蘋果標志性的第五大道零售店很近。然而,這只是表面。如果深入分析這兩家公司,你會發現,蘋果和微軟的發展基于兩種全然不同的戰略。
對蘋果來說,個人電腦的未來發展在于進一步的個性化。這也是蘋果推出Apple Watch智能手表的基本理念:在智能設備和用戶之間建立更密切的聯系。而微軟的思路并非如此。對于未來發展,微軟希望提供更具個性化的體驗,而不是設備。這兩種策略差異很大,但卻并非水火不容。實際上,正是由于蘋果和微軟正在追尋完全不同的目標,兩家公司才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合作。
過去30年,蘋果和微軟常常會發生面對面的直接競爭。無論是Surface平板電腦對抗iPad,Zune播放器挑戰iPod,還是PC與Mac的經典對話,這兩家美國科技巨頭總是會瞄準同樣的用戶群體,試圖滿足同樣的需求。
然而目前,情況正悄悄改變。微軟已在事實上承認了iOS和Android在移動操作系統市場的主導地位,因此我們也更有可能看到,在同一臺設備上蘋果和微軟如何各展絕藝吸引用戶。
2015年微軟Build開發者大會展示了一個典型的合作案例:在iPad上,微軟展示了Outlook應用的Uber插件。通過該插件,用戶可以直接在Outlook的日程表中預約叫車。
圍墻:建立還是打破?
微軟正在盡一切可能打破不同移動設備和平臺之間的壁壘。在上周的Build大會上,微軟展示了如何將Android和iOS應用移植到Windows平臺。而在CEO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的帶領下,微軟制定了與“鮑爾默時代”不同的硬件戰略,即更重視廉價設備而非高端旗艦產品。例如近期,微軟在印度推出了售價只有500多元人民幣的Lumia 430。微軟的目標是推動該公司應用的普及,使應用可以被安裝至盡可能多的設備。
蘋果的策略與微軟差別很大。用戶目前可以通過Mac電腦去撥打電話并收發短信,但前提是必須擁有iPhone。如果使用Android手機或Windows系統,那么則無法享受這樣的便利。蘋果的服務可以在自家設備之間方便地實現同步,但到目前為止尚未很好地支持外部設備。
當蘋果推出新軟件和新服務時,這些軟件和服務通常不會進入其他平臺。因此,蘋果的生態系統已逐漸成為了“封閉的花園”。憑借對硬件、軟件和服務的整合,以及給用戶帶來價值,蘋果有能力維持這樣的封閉花園。納德拉領導下的微軟正試圖扭轉這樣的局面,而途徑則是云計算和移動應用。
業務重心差異
盡管提供了硬件、軟件和服務,但至少從財務角度來看,蘋果仍是一家硬件公司。蘋果所做的全部工作都是為了促進iPhone、iPad和Mac電腦的銷售。在截至3月底的第二財季中,蘋果的營收為580.10億美元。其中硬件占絕大部分:來自iPhone的營收為402.82億美元,來自iPad的營收為54.28億美元,來自Mac的營收為56.15億美元。相比之下,該季度蘋果的服務營收僅為區區49.96億美元。
盡管同樣銷售手機和平板電腦,但微軟的營收構成完全不同于蘋果。在同樣截至3月底的第三財季中,微軟的Surface營收為7.13億美元,手機硬件營收為14億美元。在217.29億美元的總營收中,硬件銷售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實際上,微軟目前更重視云計算和移動應用。在財報電話會議上,納德拉反復談到了Azure和Office 365等云計算服務的進展,以及這些云計算服務如何驅動微軟的轉型。
鋰電池產業鏈企業推廣,鋰電網(li-b.cn)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