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官方標準,低速電動汽車也僅是一種模糊稱謂。對應國家電動汽車的“雙80”標準(最高車速不低于80公里/小時,續航大于80公里),有業內人士將“續航里程小于80公里,最高車速不超過50公里/小時的電動汽車”統稱為低速電動汽車,而它們目前的市場火熱。
生產企業一再聲稱低速電動汽車在經濟性及節能環保方面有明顯優勢,“每百公里花費僅需6元錢”。但沒有進入工信部目錄的低速電動汽車因為身份缺失,始終處在“灰色”地帶,能否掛牌上路,還有諸多爭議。
沒少托關系,直到被查也沒掛上牌
16日,濟陽縣城居民王少青在電話中仍有抱怨,4月18日下午5點左右,她開著去年11月買的四座低速電動汽車接孩子,在縣政府附近路口等紅燈時,被執勤交警攔下。“沒有牌照、沒有駕駛證,”交警對她說,“下車,回家吧。”
這輛電動汽車遂被交警查扣,約兩個星期后王少青才將車開回家,并“交了100元的停車費,寫了一份保證書”,大意是以后不再開這輛車上路。
“不是不想掛牌,是不給掛。”她說,為了給這輛電動汽車掛牌,沒少托關系,“給點錢也行”,但直到被查都沒掛上。
花兩萬零八百元買下的電動汽車自此閑置家中。王少青說,當初買車的主要目的是接送孩子上學放學,“冬天孩子不受凍”。現在即便她想把這輛汽車低價處理,但“交警這么個查法,誰敢買啊”,她說這輛上不了路的電動汽車已成了累贅。
按規定沒法上牌,不能買保險
濟陽縣交警五中隊一佟姓負責人向記者證實,濟陽在縣城內針對無牌無照的低速電動車開展了集中整治。“縣城這幾年低速電動汽車太多了,亂停亂放,甚至逆向行駛,接到投訴很多,已經到了非管不可的地步了。”
王少青回憶,就在4月18日這天,算上自己的車,共有十幾輛電動汽車被查。
不過到底如何管理電動汽車還是個問題,這位佟姓負責人承認,目前國家沒有統一的標準,他們請示上級后,“能不能上牌,能不能發證”也沒有得到明確答復。
他們在內部討論后決定將低速電動汽車劃歸機動車類管理,“無牌無照不能上路”,這次集中整治也算是一種“試探”,目前已經“查了一批,罰了一批”。
該負責人還稱,查扣主要是出于安全考慮,“這些車沒有牌照,不能上保險,一旦發生交通事故,后期處理將十分麻煩,對車主來說將是極大的負擔。”
問及低速電動汽車能否像機動車一樣掛牌時,這位負責人答復“不能”,因為沒進入工信部的目錄。出于同樣原因,省內一家保險公司也明確稱,包括老年代步車在內各種低速電動汽車,無法像普通汽車一樣正常購買保險。
有地方能掛牌只限本市行駛
然而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雖明顯“違規”,省內仍有不少地方沖破阻礙,給低速電動汽車掛牌。
山東泰汽電動車輛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慶洲稱,他們生產的低速電動汽車在濰坊就能上牌,“魯V開頭的綠色車牌,后面有個‘電’字。”掛上這種牌照就可以正常上路行駛,不用擔心被罰。
除了濰坊,聊城、濟寧、淄博等地也出臺了地方政策,允許本地生產的低速電動車掛牌上路。記者了解到,2009年3月18日,淄博規定電動汽車經登記掛牌后方可上路,駕駛者應取得C3及以上駕駛證。幾年來,淄博掛牌的電動汽車已有幾十臺,不過這些車輛只能在淄博市內行駛,不得出市。
記者試圖就此采訪省交警部門卻遭到婉拒,一知情人士透露,“問題太敏感,國家還沒有明確規定,省交警部門不會對此表態”。而允許低速電汽動車掛牌的地市,也或多或少有“地方保護”的爭議。
我省電動汽車行業 已形成三大梯隊
數據顯示,到2008年底,山東省登記的電動汽車生產廠家已有約210家,是電動汽車生產大省。產能還在不斷擴大,技術質量也明顯提升。德州、聊城、濰坊、濱州等地已成為省內低速電動汽車的主產地,電動汽車在縣鄉村鎮吸引了龐大的消費群體。
業內人士稱,山東低速電動汽車自2008年前后起步,目前按行業影響力大致形成了三大梯隊:寶雅、時風、唐駿歐鈴等為第一梯隊;紅星車業、東方曼等為第二梯隊;剩下的第三梯隊是一些知名度差,幾十人組成的小作坊。
“質量差別大,行業水平也參差不齊。”業內人士稱,造成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是“國家沒有低速電動汽車的統一行業標準”。不過,山東已不斷對低速電動汽車產業進行扶持,部分生產企業被劃為山東省新能源汽車行業“十二五”重點支持企業,山東省政府2010年還安排1755萬元資金購買低速電動車配備給公安、交通部門。
此前泰汽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山東省政府公務車招標采購中,他們中標363輛,壽光市政府也一次性采購了180輛。但國家始終未將低速電動汽車納入新能源汽車范圍。對此,業內人士表示,“雖然不在國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鼓勵范圍之列,不過主管部門也并沒有明令禁止發展。”顯然,受山東地方政策支持的低速電動汽車目前還處在“灰色地帶”。
多位生產企業負責人表示,一旦行業標準出臺,包括上牌、保險,技術標準等難題都會迎刃而解,良莠不齊的狀況也將被改變。
鋰電池產業鏈企業推廣,鋰電網(li-b.cn)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