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2009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起步至今,短短幾年中,政府陸續出臺了財政稅收、示范運營和相關標準等推動政策,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在經歷了一系列起伏后,遠未實現當初的預定目標。
科技部數據顯示,到2012年12月,全國累計有27800多輛新能源汽車,其中80%是公交車,私人擁有不到5000輛。中國汽車工業協會2013年1月公布的數據,201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僅有1.28萬輛,其中純電動汽車1.14萬輛。
中國政府公布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對新能源汽車是這樣描述的:著力突破動力電池、驅動電機和電子控制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推進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推廣應用和產業化。同時,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相關前沿技術研發,大力推進高能效、低排放節能汽車發展。
很明顯,插電式混動與純電動汽車是優先重點,體現了國家能源戰略的根本。不過,從2011年中開始,出現了以技術不成熟、市場需求低、企業需盈利等借口,否定純電動汽車主導地位,轉而強調普通節能型混合動力車的傾向。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與中央高層對純電動汽車持懷疑態度有重大關系。
新能源與節能車陣營的較量
2013年“兩會”上,代表們關于新能源汽車發展似乎并不一致的建議和看法,也印證上述情況。
工信部長苗圩表示,新能源汽車目前的技術和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大,應著重于未來,而節能汽車針對目前節能減排。工信部、財政部、科技部和發改委將在2013年上半年出臺新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節能車補貼將加大力度,今后的補貼不是按照混合動力和純電動車區分,而是節油效果越好,補貼越多。
他的上述觀點被中國汽車界一些人士解讀為,此前將純電動車和混動車作為新能源汽車并行扶持的政策將出現重大改變,對擁有成熟混合動力技術的車企是重大利好。
科技部長萬鋼此前被公認為是中國純電動汽車的積極倡導者。他全程乘坐了比亞迪e6純電動汽車參加“兩會”,踐行了對純電動汽車的堅定支持,也起到了強烈的社會示范效應。2012年,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為省部級以上單位招標采購了一批電動車。不過很遺憾,除了萬鋼,其他的中央和地方領導并未珍惜在這次受到全球關注的“兩會”期間以實際行動支持戰略性純電動車示范的良機。
萬鋼在“兩會”上特別強調指出,電動汽車的發展需要完善基礎設施的建設。這也直接指向了電動汽車幾年來發展不力的軟肋。
北汽董事長徐和誼、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江蘇悅達董事長陳云華、長沙副市長何寄華等代表均對萬鋼的觀點表示贊同。他們認為,完善的充電基礎設施是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的關鍵。
目前動力電池性能對續駛里程的支持有限,為了更好地推廣普及電動車,建設足夠數量的充電站(樁)是必要前提。
何寄華直言,要借鑒深圳經驗,將充電配套設施建設納入城市整體規劃,對新建辦公樓等公共場所和住宅小區項目,充電車位按比例強制配備,并減免配套設施建設的行政服務性規費。同時,新增政府公務車、出租車、公交車等要按比例強制采購。
深圳代表認為,政府應增加對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補貼。
目前,國家電網正進一步擴大落實電動車充電站點的計劃,一些地方政府也在支持本地新能源車廠擴建充電網點。
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志華建議,政府與企業共同設立配套的電池維護中心,消除新能源汽車購買者的后顧之憂。他還表示了對動力電池租賃運營模式的支持。
江蘇悅達董事長陳云華的觀點代表了眾多企業的憂慮,他認為,當前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技術路線和主攻方向有待進一步明晰。
京滬深將引領新能源私家車新浪潮
萬鋼在“兩會”上表示,今后中國新能源汽車仍將以公交推廣為主,同時推動私家車的應用。
2013年初發生的全國性霧霾天氣造成PM2.5對人們健康的威脅,也為新能源車的發展再次提供了有利契機。
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建議,提高汽車尾氣排放標準。他很看好低速電動車,認為現在電動車技術還不是很成熟,低速電動車商業化比較現實。為減少運營頻次比私家車高很多的出租車的排放對城市空氣的污染,政府應出臺配套政策鼓勵以低速純電動出租車逐步替代傳統燃油車。
北京將在2013年出臺鼓勵私人購買純電動車的政策,增量目標是5000輛。目前北京市民的汽車消費熱情,受到了牌照搖號政策的很大影響。由于購買純電動車不受搖號限制,因此,在北京有著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
上海的情形有些類似北京,購車者現在要交約9萬元的高昂牌照費。所以每年2萬張電動汽車免費牌照及補貼具有很大吸引力。
再加上深圳對純電動汽車的巨額補貼和充電基礎設施的建設,中國有望以京滬深特大型城市的三點式,帶動新能源汽車在全國大規模示范推廣的一波新浪潮。重要的是,一旦形成一定規模,發展勢頭就會出現加速度,成本降低與數量遞增比現在預計的要快很多。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特點與光伏相反,光伏是需求在外,一旦受國際制約,產業就會出現目前產能嚴重過剩,企業大批倒閉的尷尬境況。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在國內,由于能源緊缺,環保壓力巨大,政府、整車、基礎設施和動力電池企業共同努力,市場成長有較大空間。
新能源汽車研發費用不足?
據近期中國媒體披露,在某大型國有車企上市過程的財務清理中,發現上百億元的房地產項目資金不知去向,該集團眾多高管正在接受調查。
業內一直在抱怨新能源汽車研發費用不夠,導致技術落后,影響了示范和推廣。上述一家車企就有上百億元資金砸進房地產市場,中國大型國有車企中,這類情況不在少數,加起來至少上百億元。如果用來做整車或動力電池研發,投資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新能源汽車的狀況至少不會是目前的狀態。
鋰電池產業鏈企業推廣,鋰電網(li-b.cn)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