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啟動一個尚未發育的市場?在國家政策的利好之外,還需要清除各種障礙。對于“分布式”來說,并網的難題首當其沖。
在北京順義的一座聯排別墅內,如海正在設計自家的“太陽能發電站”。這個屋頂電站將與國家電網相連,發出的電不僅可供自家使用,還可以銷售給電網公司。
2012年12月1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著力推進分布式光伏發電,鼓勵單位、社區和家庭安裝、使用光伏發電系統。如海的家庭電站,正是屬于“分布式”的范疇。
相對于大規模的光伏電站,分布式的光伏設備主要安裝在家庭、工廠的屋頂上,自發自用,多余的電量再上傳電網。
在歐美,“分布式”是光伏發電的主流。而在我國,七成多的光伏裝機容量都來自大型光伏電站,“分布式”設備僅占兩成多。
并網、上網電價、財政補貼等眾多不確定性因素,讓“分布式”的商業前景成謎。正在啟動中的“分布式”光伏市場,能挽救中國光伏行業于水火之中嗎?
過剩光伏產能的新出口
如海今年41歲,曾在通信行業摸爬滾打了十多年。2008年,他轉入快速發展的光伏領域,加盟了北京的一家光伏設備公司。
在如海看來,歐美的分布式光伏電站已相當普及,但這在中國還是新鮮事物,尚未開啟的分布式光伏,是一片巨大的“藍海”。他希望,未來能在光伏領域創業,為國內成千上萬的屋頂設計、安裝光伏電站,而創業之前,他自家的別墅,成為他的“試驗田”。
他使用的全套設備共3萬元。系統的功率是3千瓦,建成后,每天大約能發電10千瓦時。10千瓦時的發電量,即便全部自發自用,也不能滿足如海家每天約20千瓦時的用電需求。剩下的電量,他仍需要向國家電網購買。
如海計算,系統投入運行后,他每年可以節約電費約3000多元,收回3萬元的成本大約需要8年。
在他看來,這種“分布式”的光伏屋頂電站,對工業廠房、商業設施以及大型的公共建筑會更有吸引力。一方面這些建筑的屋頂大,會有更大的發電量;另一方面,工商業用電的電價比居民用電高出2到3倍,如果國家再能有所補貼,投資回報期可能會縮短到四五年。
尚未打開的“分布式”市場,不僅對于如海這樣的創業者意味著機會,對于國內龐大的光伏產能來說,更是一個消化產品的途徑。
根據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的統計,2011年中國太陽能電池組件產量連續5年全球第一。外需不振已成事實,如此之多的產能如何消耗,令眾多光伏組件廠商頭疼不已。
西部大規模的光伏電站,曾是眾多光伏企業的寵兒。2011年7月,國家發改委發布光伏發電的上網電價,這讓西部的大型光伏電站成為有利可圖的生意。過去的一年里,眾多國企、民企相繼前往西部投資大型光伏電站,掀起了電站建設狂潮,這其中不乏光伏企業的身影。
然而,由于西部電量需求有限,加之光伏發電的成本比火力發電高出2—3倍,導致一些西部光伏電站難以滿負荷運轉,甚至屢被拉閘限電。
2012年,在國家能源局的多份文件中,“分布式”取代光伏電站,成為政策關注的重點。在提法上,光伏電站被要求“有序推進”,而“分布式”則要“大力推廣”。
2012年9月,國家能源局發通知,要求各地申報“分布式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示范區”。有媒體分析稱,根據這個示范區計劃,全國31個省(區、市)的“分布式”總裝機就會達到1500萬千瓦以上。
這個數字,比兩個月前國家能源局《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的目標1000萬千瓦,還多出50%。該媒體認為,這是“國家能源局救市,給分布式加碼”。
不僅如此,12月19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更是明確提出,“積極開拓國內光伏應用市場,著力推進分布式光伏發電”,將發展“分布式”的主張提升至國務院層面。
采訪中,不少光伏企業負責人表示,如果國內“分布式”的市場能順利開啟,無疑將成為消化光伏產能的一個新出口。
并網難題并未徹底解決
如何啟動一個尚未發育的市場?在國家政策的利好之外,還需要清除各種障礙。對于“分布式”來說,并網的難題首當其沖。
中山大學太陽能研究所所長沈輝表示,早在2009年,國家就啟動了“金太陽工程”,從技術上說,“金太陽工程”中絕大部分的項目都是“分布式”的,但金太陽工程實施3年以來,“最大的阻礙就是并網”。如今國家重點推“分布式”,如果還是不能解決并網難題,這一政策也很難真正落實。
“電是不能儲存的,除非購買蓄電池。如果發電系統不能并網,發出來的電用不完就只能白白浪費掉。尤其是光伏發電的高峰期在白天,但家里人都出去上班了,電量很可能會用不完。”如海說。在他看來,只有實現了并網,光伏發電系統才能真正投入試用。
曾有媒體分析稱,在傳統的電力供應體系中,電網是根據國家規定的上網電價向發電廠買電,加價之后再賣給用戶,買入和賣出之間的價差,是電網利潤的主要來源。
分布式發電是用戶自發自用,用戶每用一度電,就意味著向電網少買了一度電。“金太陽工程”中已建成的一些工廠屋頂電站,往往并非由工廠自主投資,而是由獨立的投資方向工廠租用屋頂建設,這些電站如果將電直接賣給企業,就相當于是繞過了電網,對電網的壟斷性帶來了挑戰。
2012年9月,有媒體曾援引業內知情人士的消息稱,金太陽工程實施以來,“有90%甚至更多的項目都沒有實現實際意義上的并網。”
10月26日上午,國家電網召開的一場新聞發布會,標志著并網政策的轉機。國家電網宣布,接受6兆瓦(1兆瓦=1000千瓦)以下的分布式光伏發電并網,并承諾為這樣的項目接入提供便利,受理、制定接入電網方案、并網調試全過程不收任何費用。
這一消息讓如海歡欣鼓舞。早在2011年,他就曾向國家電網提交過并網申請,但由于國家沒有相關政策,并網申請一直沒有得到批復。
國網召開發布會的當天下午,如海就通過電子郵件提交了并網申請。11月5日,他又前往國家電網北京市順義區供電局,正式遞交了自家屋頂3千瓦分布式光伏屋頂的發電并網申請。“這是我創業的第一個項目,我希望能見證國網并網新政的執行落實情況。”如海說。
12月5日,國家電網正式批復了如海的并網申請。
然而,相對國家電網的新政策,覆蓋廣東、廣西、云南、貴州和海南五省(區)的南方電網,在分布式光伏并網方面并沒有新動作。中山大學的沈輝教授表示,廣東的企業都在等待南方電網的新政策,目前南方電網對于光伏并網的申請,過程依舊繁瑣、漫長。
爭議中的上網電價
一個項目若想大規模推廣,必須有良好的商業模式。對于一個“分布式”電站來說,賣給電網的上網電價是多少,政府補貼怎么拿?這些政策性的問題不解決,商業模式就無從談起。
在拿到并網的批復之后,如海下一步的目標,就是爭取一個優惠的上網電價。如果能用比較高的價格將電賣給電網,勢必縮短電站的投資回報期,增加商業推廣的可能性。
在與國家電網方面商議之后,他決定將家庭電站發的電全部上傳電網,而不是自發自用。
經過他的計算,如果以1元每千瓦時的價格把電賣給電網,家庭光伏電站的投資回報期將大大縮短。
不過,目前國家電網方面只愿意以0.4元/千瓦時的脫硫煤上網電價收購,而非1元每千瓦時的標桿電價。在國網的解釋中,要拿到1元/千瓦時的上網電價,電站必須經過發改委的核準。
上網電價的高低,對于電站的投資者來說,關系到項目能否實現盈利。上市光伏企業晶科能源的全球品牌總監錢晶表示,2011年,正是因為國家發改委規定了1元/千瓦時的光伏上網電價,才帶來了西部光伏電站的投資潮。
錢晶說,西部的光伏電站發出的電,電網公司會先以火力發電的價格(約0.4元/千瓦時)收購,之后再對照國家發改委對于光伏發電上網電價(1元/千瓦時),補貼二者間的差價。
這樣的政策,讓投資西部光伏電站變得有利可圖。如果“分布式”的上網電價也能參照光伏電站的標準,無疑將提高電站投資的積極性。
探路商業模式
12月19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對分布式光伏發電實行按照電量補貼的政策,這一模式被業界稱作“度電補貼”模式。但度電補貼要怎么補?尚未有明確的政策出臺,業內人士也各有各的理解。
此前網上有傳聞稱,所有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包括自發自用和余電上網部分,都可以獲得0.4—0.6元/度的補貼,補貼年限20年。但是該消息并未得到權威部門的證實。
2012年9月,國家能源局曾下發通知,要求各地申報“分布式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示范區”,在采訪中記者獲悉,英利、晶科能源等不少光伏企業都參與了這次申報,希望搶灘分布式的市場。
“這次分布式的申報,我們申報了江西上饒和浙江海寧的兩個屋頂,都是我們自己工廠的屋頂。”晶科能源的錢晶表示,預計“分布式”也會有一些政府補貼,但補貼方式可能與“金太陽”有很大的不同。對于是否會有更多的投資,錢晶表示,由于“國家政策不明確,我們還在觀望”。
“光伏企業向下游拓展肯定是一個大方向。”錢晶表示,現在越來越多的光伏企業涉足下游產業,甚至直接投資光伏電站。對于晶科能源來說,參與這些電站的方式有4種:一是僅供應組件;二是項目總包(EPC),就是將包括組件、逆變器、支架等在內的整個項目承包下來;三是聯合投資,成為電站的股東;四是獨立投資。
綜合來看,僅僅供應組件,是利潤最薄的一種方式,下游的項目利潤更有保障。
在光伏并網一直受業內詬病的廣東,一些光伏企業開始與南方電網合作,分享光伏發電的收益。
12月28日,位于廣東佛山的一家光伏企業愛康太陽能與南方電網綜合能源有限公司達成了合作協議,將聯合在佛山市的三水工業園建設“130MW分布式光伏發電國家示范區”。當地政府部門的相關人士稱,愛康之所以與南方電網合作,還是希望在并網、獲取補貼等方面有更多的便利。
鋰電池產業鏈企業推廣,鋰電網(li-b.cn)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