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鋰電網訊:磷酸鐵鋰龍頭德方納米近日發布了兩則公告,包括關于公司簽訂年產10萬噸新型磷酸鹽正極材料生產基地框架合作協議和簽訂年產20萬噸磷酸鐵鋰前驅體項目框架合作協議。記者注意到,德方納米在項目的具體內容上將新型磷酸鹽系生產的布局做了調整,取代了過去全盤布局磷酸鐵鋰產能的操作。
這對于聚焦磷酸鐵鋰業務,甚至不惜砍掉碳納米管導電液業務的德方納米來說,具有重要意義。鑒于與寧德時代、億緯鋰能等眾多下游企業合作密切,德方納米的這一調整是否會成為正極材料變革的前奏,值得關注。
卡位新型磷酸鹽正極材料
此前的2021年3月31日,曲靖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與德方納米簽署《年產15萬噸磷酸鐵鋰生產基地項目投資協議》,約定德方納米在云南省曲靖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建設年產15萬噸磷酸鐵鋰生產基地項目。
這個磷酸鐵鋰項目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德方納米與億緯鋰能簽訂協議,雙方擬在云南曲靖合作設立合資公司生產低成本優質的磷酸鐵鋰,計劃投資總額為20億元,年產能10萬噸;二是德方納米獨立經營生產的5萬噸磷酸鐵鋰項目。
記者梳理發現,該協議項下的年產10萬噸磷酸鐵鋰生產基地項目并沒有變化,而原規劃的年產5萬噸磷酸鐵鋰生產項目將調整為年產5萬噸新型磷酸鹽系正極材料生產項目。加上新建的5萬噸產能,共計10萬噸新型磷酸鹽系正極材料產能。
民生證券分析認為,新型磷酸鹽系正極材料為磷酸錳鐵鋰材料,具有高電壓平臺和高克容量的特點,單GWh成本基本不變,公司解決了其原有的循環次數和安全性短板。兩個產品復合使用能提升10%至20%的能量密度。此次建設相關項目,表明公司已實現磷酸鐵錳鋰的工業化,在技術和工藝上領先。
德方納米在此前的半年報中稱,公司在新型磷酸鹽系正極材料的開發中取得重要進展。新型磷酸鹽系正極材料對比磷酸鐵鋰,具有更高的電壓平臺,顯著提升電池的能量密度,且保留了磷酸鐵鋰電芯的安全性及低成本特性。補鋰添加劑材料和新型磷酸鹽系正極材料復合使用后,對比現有磷酸鐵鋰電池能量密度提升約20%。
德方納米近日在投資者調研中也提到了新型磷酸鹽系正極材料的優勢,并表示該產品目前已通過下游客戶的小批量認證,正在準備產業化。此前公司表示,新產品如果能夠順利推向市場,將有效豐富公司的產品種類,進一步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為公司的長遠發展儲備動能。
磷酸鐵鋰擴容趨勢不變
作為磷酸鐵鋰行業龍頭企業,德方納米表示,2021年上半年,公司持續提升產能,保持規模優勢。截至目前,公司已建設完成磷酸鐵鋰產能12萬噸/年,其中佛山德方現有產能3萬噸/年,曲靖德方現有產能7萬噸/年,曲靖麟鐵現有產能2萬噸/年。
記者梳理發現,目前德方納米的整體產能是2020年實際產能的近4倍。2022年,德方納米在磷酸鐵鋰方面的產能將進一步擴容,正在建設的德枋億緯項目的10萬噸產能和宜賓德方時代項目8萬噸產能預計在2022年上半年具備投產條件。
德方納米在正極材料的生產中顯得“特立獨行”。公司生產磷酸鐵鋰獨家采用“自熱蒸發液相合成納米磷酸鐵鋰技術”,產品性能處于行業領先水平。此前記者估算,2019年和2021年上半年,公司生產的磷酸鐵鋰產品每噸毛利潤在1萬元左右,企業展現出較好的盈利能力。
除了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德方納米還披露了在補鋰添加劑材料方面的進展。業內人士分析稱,正極補鋰劑是含鋰化合物,在制漿時直接混入漿料,相比負極補鋰路線具有穩定安全的優勢,可提升磷酸鐵鋰首效和循環次數,同時基本不影響產品成本。
德方納米在投資者調研中表示,目前市場上的負極補鋰主要為鋰粉或鋰箔等鋰金屬補鋰,而公司研發的補鋰劑產品是一種正極補鋰劑,可作為添加劑使用,應用于各種體系的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在攪漿環節與正極一起混合使用,無需改造產線,工藝兼容性及安全性較好。
民生證券表示,考慮到德方納米是鐵鋰正極龍頭,擁有技術和產能優勢,預計公司2021年至2023年歸母凈利潤為3.41、6.87、10.69 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218%、102%、56%,當前股價對應2021年-2023年PE分別為107、53、34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