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鋰電網訊:6月30日,小康股份的定增結果出籠,多和美投資公司悄然在列。小康股份今年上半年漲幅超過270%,而多和美投資公司的總經理正是曾擔任過國信證券資管部投資總監的張益凡。
在張益凡看來,智能汽車時代,中美兩國成為全球汽車工業的引領者,未來汽車將具備高科技和高價值量屬性,長期投資機會必須要重視,而投資中最重要的事是只做懂的,對能力圈以外的事下注,無異于徒手博虎,長期看結果必然不好。
自1999年入行以來,張益凡已具有20年投資經驗,他長期偏好具有真實現金流的消費等傳統產業。對市場爭議的低估值策略失效問題,張益凡認為,投資只看市盈率具有很大的誤導性,看起來低估的企業未必低估,一定要重視真實的現金流和分紅率。
華為入局改寫全球汽車行業競爭格局
券商中國記者:除了傳統的消費板塊,你們還在哪些行業進行了布局?
張益凡:我們要投資我們能看懂的,要投資我們認為有確定性的機會。通過我們這些年的研究跟蹤和不斷的思考,我把一些事情想明白了,現在我們也比較看好新能源汽車板塊的機會。
電動車行業當前正處于向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的重要時期,尤其是今年,這個趨勢已經非常明顯了。電動化就是碳中和,智能化就是AI,投資電動車就是投資碳中和AI這兩個具有鮮明時代背景的大賽道。
我們長期偏好消費股,而新能源汽車除了科技屬性外,還具有極強的消費屬性。我們可以直觀地從消費端感受到新能源汽車的產品力、品牌受歡迎程度,我們還能從上市公司處跟蹤到每個月新能源汽車的產銷數據,因此,我們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更愿意布局整車生產企業,而不是鋰資源、隔膜、電池液等其它上游和中游板塊。
我一直強調要對大行業有足夠的重視,要找賽道足夠寬的行業,前幾年我比較關注房地產。汽車工業占GDP的比重僅次于房地產,市場規模足夠大,而且汽車工業正快速進入電動化和智能化的時代,這個趨勢從去年開始信號越來越明顯了,這兩年我們更要重視汽車這條賽道。汽車行業向電動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是和我們國家的重大戰略非常密切相關的,未來汽車將具備高科技,高價值量屬性,我們必須要重視。
券商中國記者:華為入局給新能源汽車行業帶來哪些變化?
張益凡:智能汽車時代,中美兩國成為全球汽車工業的引領者。美國是特斯拉和蘋果,中國是華為帶著它的小伙伴,中美兩國引領全球智能汽車的發展。
日本和歐洲在移動互聯網這塊就落后了,在物聯網和智能汽車這塊華為一定是要領先它們的。在智能化方面,我相信華為,華為的智能化能力加上我國的制造能力,將改寫全球汽車產業競爭格局。中國人幾十年來期待的汽車工業實現彎道超車,終于要實現了,接下來五到十年會看到這個趨勢會越來越明顯,這個過程會帶來巨大的投資機會。
工業制造方面一直是我國的優勢領域,比如中國一旦能造家電產品,全球其它國家企業就不再是我們格力和美的等頭部企業的對手,我國家電產量規模占全球的份額也達到60%以上。特斯拉能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受益于中國先進的制造能力,特斯拉上海工廠快速落地,挽救了特斯拉,也拉動了我國智能汽車配套產業鏈的快速發展。
券商中國記者:您如何看待新能源汽車的估值?燃油車中最好的豐田也就常年在2000億美元市值上下波動,今年也不過3000億美元?,F在特斯拉一下到7000億美元,蔚來700億美元,理想300億美元。實際上全球汽車銷量的總盤子應該就1億輛左右,人口就這么多,總銷量不會有太多的空間了,為什么還能出現這么多幾千億市值的公司?
張益凡:用手機來說,過去功能機常常在上千元的價格帶,但智能機的價格卻上萬元。最重要的因素,汽車產品本身發生了變化。智能汽車不再是一個簡單的交通工具,智能汽車的功能將發生變化,汽車智能化之后他的產值一定會更高了,消費場景甚至是收費模式都會發生變化,總銷量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但是智能化之后,人們在汽車上的消費場景會更多,單車的價值量也是更高的。
因為智能化、數據化之后,汽車就是一個行走的智能終端,你坐在里面肯定會有更多的引導你消費的場景在汽車里面發生。功能做的好,消費者自然會買單。
新能源汽車公司和豐田、大眾等傳統車企面臨的未來是不一樣的,新能源汽車公司不僅要市占率提升,而且單車價值量會提升,而傳統燃油車面對的是來勢洶洶的競爭者和顛覆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