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鋰電網訊:據中國化工報報道,5月26日,由五礦鹽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五礦鹽湖”)主導,與西安藍深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發的“鹽湖原鹵高效提鋰技術研究”項目,在北京通過了青海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評審。
以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綿平領銜的專家組一致認為,該技術路線先進合理,攻克了原始鹵水高效提鋰工藝技術,技術創新明顯,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成果顯著,對我國乃至世界鹽湖提鋰行業意義重大,建議加快推進產業化應用。
“電池荒”出現
氫氧化鋰價格持續走高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新能源汽車銷量持續爆發。1-4月新能源汽車市場淡季不淡。4月中國鐵鋰、三元材料產量分別同比增長216%、116%,4月中國動力電池裝機8.4GWh,同比增長134%,同期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20.6萬輛,同比增長186%。
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鋰電池瓶頸凸顯。據報道,當前動力電池短期已成為制約電動汽車發展的新難題,甚至出現了“電池慌”。
一位造車新勢力電池產線負責人表示,早在今年年初,全球范圍內就已出現動力電池供應短缺現象,而且短缺現象已較為普遍。還有報道稱,“電池荒”出現后,小鵬汽車CEO為了從寧德時代順利“拿貨”,不得不赴寧德時代駐守一周“蹲點”。
不僅是“電池荒”,鋰電池原材料價格也是飛漲。據報道,氫氧化鋰價格持續走高,今年內連續22周上漲,漲幅超80%,最新價格突破9萬元/噸。從上漲原因看,主要系近期市場高鎳三元需求增加同時上游鋰輝石價格也企穩高位,高鎳三元正極材料對應的原料氫氧化鋰需求走強。
鹽湖提鋰再度提上日程
據青海日報報道,5月16日,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行動方案編制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在西寧召開,審議討論了《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行動方案(初稿)》(以下簡稱《行動方案》)。近日,該《行動方案》評審會在北京舉行,獲專家委員會評審一致同意通過,下一步專家委員會將建議國家層面成立領導小組,建立健全工作協調機制,加大支持力度,推進落實實施。
《行動方案》制定了“1+4+12”鹽湖產業高質量發展總體思路,即構建1個世界級現代鹽湖產業體系;完成“組建中國鹽湖集團、設立鹽湖產業發展基金、成立青海鹽湖大學、建設鹽湖國家重點實驗室”4個重點任務;實施鉀鹽穩保障促提升工程、鋰產品擴規提質工程、鎂系新材料創新突破、鈉資源高效開發工程等12個重大工程。
資料顯示,全世界鋰儲量主要集中在智利、澳大利亞、阿根廷,合計約占全球鋰儲量的75%。中國生產鋰鹽超過60%的原料需要進口。
就國內鋰儲量看,機構數據顯示,我國鋰資源量約為714萬噸(金屬當量),81.6%賦存鹽湖中,10.9%為鋰輝石形態,7.5%以鋰云母形式存在。分地區看,青海占比超過40%,西藏、四川分別占比31.1%和10.6%。在全球鋰電市場大跨步邁向TWh時代之際,加大鹽湖鋰資源的開發力度勢在必行,鹽湖提鋰也將構成未來年全球新增鋰礦產能的主體。
鹽湖鹵水提鋰生產周期縮短至20天
鹽湖鹵水提鋰相較硬巖礦提鋰更加具備成本優勢。根據智利銅業協會報告,考慮所在鹽湖資源品質、所用鹵水提鋰工藝的不同,噸碳酸鋰生產成本位于4100至5800美元的區間內,單噸氫氧化鋰則位于5200至6800美元之間,顯著低于硬巖礦提鋰成本。
目前國內已初步形成了若干可行的提鋰路線,針對不同的鹽湖資源品質以及地理環境等,選擇性應用相關提鋰技術,包括電滲析法(東臺/西臺吉乃爾、一里坪)、鋁系吸附法(察爾汗)、太陽池技術(扎布耶)、溶劑萃取法以及電化學法等。
根據此次評審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綿平介紹,此次五礦鹽湖“鹽湖原鹵高效提鋰技術研究”最大亮點在于,將目前青海鹽湖普遍采用的鹽田攤曬析出鈉、鉀后的老鹵,再由車間進行鎂、鋰分離,并濃縮后提鋰的產業化提鋰技術路線進行變革,前置到從原始鹵水直接實現鈉、鎂、鉀與鋰的同時分離及濃縮脫硼提鋰,大大提高了鋰離子的總收率。據五礦鹽湖公司技術總監唐發滿介紹,在工藝上主要省去分離濃縮時間長、收率低的鹽田攤曬工序,將原來2年的生產周期縮短到20天。
A股市場中,久吾高科是五礦鹽湖提鋰設備供應商,公司曾與五礦鹽湖簽訂2.66億鎂鋰分離裝置,公司在鹽鹵氯化鋰提取、精制,鹵水提取電池級鋰方面擁有多項專利。贛鋒鋰業今年3月9日公告,擬收購伊犁鴻大100%財產份額涉及礦業權投資,伊犁鴻大持有49%五礦鹽湖股權。此外,藍曉科技主打吸附劑的藍曉科技已完成鹽湖提鋰產業化驗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