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鋰電網訊:近段時間,國內多地發生新能源電動汽車起火事件,不斷引發市場對鋰電池安全問題的關注。
面對電池材料價格居高不下,以及整車補貼水平下降,電池生產企業面臨著上游和終端的雙重壓力。2018年曾被市場普遍認為應是高鎳811大規模應用的元年,然而大半年過去了,隨著鈷、碳酸鋰等原料價格的回落,三元材料也逐步回歸市場合理價位,鋰電池的安全性又開始回歸企業“視野”。
據統計,2018年1-7月份,國內三元材料產量8萬噸,其中常規NCM型號占比75.2%,NCM622型號占比17.7%,NCM811/NCA占比7.1%。
2018年無論NCM811的產量還是生產企業都較去年有大幅增加,但下游鋰電池的應用擴張速度顯然與市場預期相差甚遠。
下面我們來盤點一下國內重要材料企業及鋰電池企業811開發的進度情況。
材料企業情況
鋰電池企業情況
從上述表格中我們不難發現,國內的兩大鋰電巨頭“C”和“B”并未在今年對811產品建線,都打算在明年下半年開始進行。
而前段時間外媒從LG化學證實,今年將只是小規模生產用于電動公交車的NCM 811圓柱形電池;同樣,SKI也證實,將推遲NCM 811動力電池的發布。
由此可見,國內811動力電池大規模使用預計最快要明年下半年,三元材料廠家,你們做好準備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