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鋰電網訊:鋰電安全問題一直是行業的敏感話題,尤其是出現在公共場所的安全問題上。
2月25日,南方航空一趟從廣州飛往上海的航班在乘客登機過程中,一旅客所攜行李在行李架內冒煙并出現明火,所幸處置及時并未造成進一步損害,根據南航官方公布消息,事發原因為旅客所攜帶充電寶冒煙并著火,事發時充電寶未在使用狀態。
無獨有偶,記者注意到,2月3日,在廣州地鐵一列車廂座位處亦發生了一起因充電寶突然冒煙著火的事故,當時該乘客正準備從背包里拿出充電寶給手機充電。
安全隱憂猶在
廣東省最近進行的充電寶質量抽查表明,市場上確實存在著不少質量低劣、安全性能很低的產品。日前,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2017年廣東省移動電源產品質量專項監督抽查公告,結果顯示,80批次充電寶產品當中,29批次產品不合格,不合格產品發現率高達36.3%。檢測發現,不合格項目主要集中在重力沖擊和阻燃要求兩個方面。
此次廣東不合格的29批次充電寶產品中,重物沖擊項目不合格的就達到18批次,阻燃項目不合格達14批次。
今年1月初,深圳市市場監管管理局也組織開展了移動電源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共抽查檢測22家單位的31批次產品,發現不合格產品28批次,其中不合格項目包括防火防護外殼的材料、電子電氣產品有害物質限制使用標志、有害物質標識、環保使用期限標識、熱濫用等。
上述提到的外殼防火阻燃,指的是在充電寶電芯、電路短路或者機械作用等原因,引起爆炸和燃燒事故時,外殼被點燃后自主熄滅,可阻止電芯自燃產生的進一步危害。
記者了解到,充電寶外殼是設備最后的保護屏障,它的材質除了影響充電寶的穩固性、實用性、便攜性,更是使用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分金屬材質和塑料材質,前者防火阻燃,但更重一些,攜帶體驗較差,后者塑料材質攜帶輕松更輕便,但缺點明顯,防火阻燃能力不如金屬。
“充電寶容易著火乃至爆炸,說明外殼阻燃能力不行,很多充電寶號稱其產品應用多重防護,尤其是外殼材質更是被大力宣傳,金屬的也就罷了,凡是塑料材質的,基本都被冠上(擁有)防火阻燃功能?!币晃?a href="http://www.shgwx.com/tags-115.html">電池行業人士向記者解釋稱。
此外,容量虛標現象在行業中也非常常見,不少充電寶標稱容量是1萬到3萬毫安時,但是實際測出來的結果往往低于該數據,有的甚至不到五千。
同時,南航飛機著火事件發生之后,有網友提出質疑,認為空姐使用瓶裝水滅火的方法不夠專業,為何不使用滅火器?
鋰電池飛機上著火咋辦?記住這樣能救命!
事實上,對于鋰電池在機上著火的標準操作處置方式,國家民航局有詳細的明確規定,其中第一條就是:
因為鋰電池存在特殊危險性,海倫滅火器(鹵代烴)是無法徹底撲滅的,只能撲滅外部火焰,阻止周圍物品燃燒,而水滅火瓶既可以消除明火,又有一定的冷卻作用,是鋰電池機上應急處置的首選。
所以,機組人員的處理方式是十分專業、得當的,從視頻中也能看到火被迅速撲滅。
另外,民航局還規定:
- 禁止使用滅火毯等類似用品覆蓋或包裹鋰電池或含鋰電池設備滅火,禁止移動或從行李中取出正在起火、冒煙的鋰電池或含鋰電池設備,禁止從含鋰電池設備中取出正在起火、冒煙、發熱的鋰電池。
- 在有效實施滅火處置后,應立即用水或其他不可燃液體對鋰電池、含鋰電池設備或相關行李進行淋灑冷卻降溫,防止鋰電池復燃。
- 確認冷卻后的鋰電池或含鋰電池設備狀態穩定后,由做好個人防護的人員使用注入水的垃圾箱、冰桶等輔助工具將其移動至盥洗室、操作間、最低爆炸風險區等風險較小區域,指定客艙機組人員。
還有網友做出了相應的解釋和證明:機上鋰電池起火的處置方法、培訓手冊及大綱就是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滅火,乘務員在提供餐飲服務的時候,最快捷的處置方法就是用大屏礦泉水,而后放入衛生間洗手池,浸泡在冷水里面,并派專人看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