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負極材料新一輪的漲價調整正在蔓延。
高工鋰電近日獲悉,相比于今年上半年,各類型鋰電負極材料價格均有調漲。目前,鋰電負極高端產品突破10萬元/噸,中端產品價位在7-8萬元/噸,低端產品徘徊于3-4萬元/噸,價格漲幅最高達40%。
根據產品類型和工藝的不同,每款鋰電負極材料漲價水平差異很大。比如針狀焦類人造石墨漲幅在1-2萬元/噸,石油焦類人造石墨漲幅在1800-2000元/噸,天然石墨漲幅在3000-4000元/噸。
根據多家負極材料企業及電池企業反饋,鋰電負極材料一反過去幾年降價常態,呈現漲價原因主要在于:
一是原材料及石墨化加工價格上漲。以人造石墨原材料針狀焦為例,由于國家整改煉鋼行業,電弧爐及石墨電極需求大增直接導致原材料針狀焦、石墨焦供應緊俏,價格上漲,與年初相比,針狀焦價格上漲超過4倍。
同時由于國家環保督查小組對石墨化工廠進行嚴格管控,不少企業被強制關停,負極材料企業的石墨化加工費上漲4000-5000元/噸。
由于供需關系變化,負極材料企業開始現金購買原材料,支付石墨化加工費,資金壓力增大。
二是今年以來,國內不少動力電池企業擴產,對鋰電負極需求大增。根據企業公開信息統計,截止至10月19日,國內動力電池擴產企業共包括:寧德時代、中航鋰電、國軒高科、微宏動力、國能電池等16家電池企業宣布擴產,擴產產能總計超過86Gwh。(詳見下表)
同時,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GGII)研究數據顯示,2017上半年中國負極材料產量為6.62萬噸,同比增長37%。預計今年中國負極材料市場規模將超過80億元,同比增速在20%-30%之間。
總結來看,動力電池對負極需求呈現規模增長,而供給端原材料等漲價,負極材料企業在自我消化上半年部分壓力后,在9月份開始漲價。目前,國內前幾位的主流負極材料企業價格已趨于穩定。
有業內人士表示,原材料漲價以及現款買貨導致負極材料企業利潤下滑,盡管目前出現階段性漲價,但基于政策、電池企業對降成本的長遠規劃,負極材料價格接下來整體還將呈現下滑趨勢。
【影響】負極材料企業加速布局石墨化產線
在這波負極材料的漲價潮中,一個最明顯的變化是:此前不少選擇代工的負極企業加速布局石墨化產線,而如杉杉股份等自身具備石墨化生產能力的企業受益于成本管控,業績增長明顯。
一般來說,人造石墨負極材料加工環節有5~6個工序(從原料處理到成品處理)。國內大部分負極材料生產過程中,石墨化工序非常重要。但囿于資本投入高、存在一定技術壁壘,環保要求高等因素,負極企業大多會選擇委外代工。
前文提到,今年迫于環保、提質降本等原因,斯諾、凱金等企業選擇自己投建,不少傳統上市公司瞄準這一缺口也開始進入這一市場,比如寶泰隆、舜天集團;一些新進公司如內蒙古瑞盛炭素新材料有限公司也布局而來。
GGII分析認為,負極是目前工藝最為成熟的鋰電材料,在動力電池產業鏈提質降本大環境下,如何從石墨化等細分工藝領域加強成本管控,成為負極材料企業決勝未來市場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