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調整期后,新一輪新能源汽車產業周期悄然開啟,2017年或成動力電池產業鏈漸分高下的分水嶺。
硬幣的一面是,新能源汽車行業正從蟄伏預熱逐漸走向爆發。動力電池四大關鍵材料及其重要原材料開啟“吸金模式”,大單消息頻傳,產業投資基金瘋狂涌入,新一輪的兼并購大潮也正在開啟。
而另一面是,行業洗牌分層進一步加劇。在政策的指揮棒下,外資車企在華布局新能源的步伐將越發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格局集聚化更加突顯,產業鏈上下游巨頭之間的深度合作越來越緊密,梯隊爭奪戰進入白熱化階段。
7月28-29日,由供應鏈資源及資本整合領導者高工鋰電主辦,江陰市人民政府支持、蘇達匯誠協辦的“第十屆高工鋰電產業高峰論壇”將在江蘇江陰市舉行。屆時,來自于產業鏈各個細分領域的國際和國內領軍企業、政策制定者、業內專家學者等超500位嘉賓將共同探討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產業在新的產業周期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高工鋰電董事長張小飛博士將帶來主題為“分水嶺上的抉擇”精彩演講,在新一輪新能源汽車產業周期開啟下,研判鋰電產業的變革大勢。
盡管補貼退坡、門檻拔高,導致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壓力增大,但回看今年上半年,資本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青睞依舊有增不減。
據高工鋰電梳理統計,截止至2017年6月30日,上市公司在上游材料、設備及電池企業等領域,涉及的兼并購案例有19起,涉及金額超過268億元,其中獲取100%股權的有9起。(注:不包括終止案例)
四大關鍵材料及其重要原材料也紛紛開啟投擴產模式。國內13家企業投擴建正極材料,涉及投資金額超73億元,產能規劃超41萬噸;10家企業共計超24萬噸負極材料項目投建,部分企業已經正式投產;9家六氟磷酸鋰企業投產,產能過剩導致電解液成本降低;15家隔膜企業投擴產,產能規模總計29億平米以上。
與此同時,“群雄割據”、“內外之爭”的局面也愈演愈烈。
一方面,電池廠和整車廠合作已成為上下游企業間一種信號趨勢。高工鋰電網粗略梳理,目前電池廠和整車廠合作的案例包括:銀隆新能源與中車時代、波士頓電池與陸地方舟、天勁股份與江特電動車、一汽客車與春蘭新能源、中通客車與沃特瑪、東風汽車與寧德時代、國能與寧德時代、唐駿汽車與駱駝股份等等。
另一方面,隨著“雙積分”引導與外資合資限制的放開,主流外資車企基于傳統燃油車業績帶來巨大壓力,正在加速與國內新能源車企的戰略聯合。特斯拉“廉價版”Model3量產下限,且國產化消息沸沸揚揚。
游蕩在行業的分水嶺之間,企業應該如何抉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