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賬期風險是各行各業都存在的一個問題。年關將至,鋰電產業鏈的賬期之禍也日益凸顯,賬期延長、匯款困難等不僅嚴重影響了企業的日常運營,也已經成為桎梏鋰電產業鏈發展的重要因素。
據某動力鋰電池企業負責人稱,以往賬期時常一般為3個月左右,現在卻拉長至6個月甚至更長,還有部分車企受到騙補罰款影響,電池企業拿到貨款變得遙遙無期。
鋰電池賬期加長的原因
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遲遲未落地是主因。目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看主要依靠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與推動。今年上半年的新能源車企騙補事件曝光后,新的政府扶持政策遲遲未落地,新能源汽車發展受到阻礙。一方面,車企資金緊張,并將資金鏈條壓力轉移至電芯企業,拉長與電芯企業原定的賬期;另一方面,受騙補風波影響,車企較多采取保守的發展戰略,在生產與銷售新能源汽車方面更加謹慎,這也就造成電芯企業之間競爭加大,電芯產品輸入與資金轉化困難。
壞賬、死賬將賬期無限延伸。賬期從根本上看是信用經濟的產物,即企業以企業信譽為抵押提前享受產品與服務。目前電芯企業貨款被拖欠已經不僅僅是一家或幾家企業的遭遇,已然成為鋰電行業的“常態”,幾乎沒有一家電芯企業順利回收到了所有貨款。而為了轉移回款困難造成的發展壓力,電芯企業將壓力轉至材料企業,使得整個產業鏈形成惡性發展模式。而一些惡意拖欠貨款或是逃避貨款而形成的壞賬與死賬更是將為原本就比較長的賬期無限得拉長了。
賬期拉長的連鎖反應
毫無疑問,賬期拉長造成鋰電產業整條供應鏈資金都極其緊張,在原料價格不斷瘋漲和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的環境之下,如果賬期不斷拉長、企業回款困難將會嚴重影響到整個鋰電產業鏈的健康發展。
其實,賬期的本質是終端客戶對于供應商資源的占用,折射在鋰電產業鏈上就是下游企業對于上游企業資源的提前使用與掠奪,賬期一方面可以節省交易時間,減少溝通成本,但是另一方面也可能會造成上游供應商資金周轉不暢,為正常運營帶來風險。
鋰電產業鏈的賬期不斷拉長,是自下游車企到中游電芯企業再到下游材料企業逐層拉伸的,很明顯,電芯企業沒有在指定的賬期內收到車企回款的時候,一般會選擇將資金壓力轉嫁到材料企業,自發緩付材料企業的采購賬單。在電芯企業與車企之間的賬期延伸、材料企業與電芯企業之間的賬期延伸的傳導效應影響下,鋰電產業鏈的賬期呈現明顯的拉長趨勢。
應對賬期之策
此前有業內人士指出,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將于下半年正式發布,而受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影響,鋰電產業鏈賬期問題將會在下半年回歸到正常。
然而,截止今日,新能源補貼政策還未見蹤跡。雖然日前中汽協有關領導透露,新能源汽車補貼的調整方案將在11月底推出。但是消息是否屬實仍有待商榷。
鋰電產業鏈的賬期之禍日益凸顯,一方面企業無法及時回收貨款造成企業資金鏈條緊張,另一方面還需要不斷擴大生產以繼續供應下游企業。企業都有哪些應對之策呢?
依靠母公司輸血,緩解資金壓力。俗話說,“背靠大樹好乘涼”。一些鋰電企業依托母公司的強大資本實力,短期內不會受到太大影響。在鋰電產業鏈蓬勃發展的大浪潮下,諸多公司紛紛增資子公司,助力子公司發展。
增加信用成本,專注優質客戶。面對執意索要低價和賬期的客戶,鋰電企業為了規避潛藏在賬期背后的風險,應該講重要精力放在優質客戶身上。如果一味的忍痛割肉,賬期拉長的成本不高的話,這使得死賬、壞賬概率會增加,因此,誠信的、不拖欠貨款的、賬期短的客戶,應該成為鋰電產業鏈企業爭奪的焦點。
為了應對賬期增長,很多動力電池產業鏈企業通過不同的融資渠道增強資本實力,特別是通過兼并購渠道,依靠資本雄厚的上市公司把握市場發展機遇,如堅瑞消防52億收購沃特瑪100%股權、贏合科技4.38億收購東莞雅康、富臨精工21億元全資收購湖南升華 、格林美收購興友金屬35%股權、德爾未來擬20.49億元收購義騰新能源85.38%股權等等。
總結
鋰電產業鏈應形成良性循環,整個產業鏈應該加深戰略合作,減輕共同的壓力。在新能源補貼政策尚未發布之時,整車企業加強抵御補貼退坡的能力,電芯企業應加深與供應鏈企業的協作關系提升企業競爭力。通過互利同贏的戰略合作關系,使得整個賬期的資金壓力得到緩解。
來源:鋰電大數據
鋰電池產業鏈營銷推廣,上鋰電網(li-b.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