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幾年,中國新能源車產業正進入高速發展期,201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占世界產量接近50%,工信部資料顯示,預計2016年中國電動車產量將較 2015年增加一倍,到2020年中國將有500萬輛電動車保有量。然而,電動汽車高速發展的同時,行業問題也頻頻發生。
據了解,當前電動汽車主要問題集中在電池續航上,如容量虛報、續航里程不足等。
電池是純電動汽車的唯一動力來源,其實際續航里程直接決定車主的行駛路程。隨著新能源汽車的推廣,電池的續航問題成為最主要的問題。
據數據統計,2015年,我國純電動汽車保有量為33.2萬輛,比2014年增長3倍多。而目前消費者關于電動汽車反映的主要問題有池容量虛標、續航里程“虛高”、漏電、多次充不上電等。北京某消費者購買了一輛純電動汽車。廠家在廣告中宣稱有300公里續航里程。3月的一天,在戶外3攝氏度左右的溫度中,馮先生驅車從市區前往郊區游玩。在開暖風空調的情況下,這輛車耗盡幾乎所有電量,續航里程僅為200公里。在最后30公里,為了不讓電池電量耗盡,汽車幾乎只能以50公里左右的時速行駛。
新能源汽車到底續航能達多少公里呢?據了解,部分新能源汽車充滿電后,在全程開空調暖風的情況下,實際續航里程均與廠家宣傳的最大續航里程相差甚遠,個別車型偏差超過50%,號稱300公里續航但最后僅跑了130多公里。目前,新能源純電動汽車在冬季與其他季節巡航里程相差甚遠。不少車在夏天能開到廠家宣稱的公里數,但由于動力電池在冬天具有電量減小的特性,因此,消費者在實際使用當中很難達到工況續航里程、等速續航里程等測試數值。
目前,由于行內對新能源汽車電池容量、續航里程的理論值與實際使用的誤差合理標準并未進行嚴格界定,這使得一些車企能“鉆空子”。不少車企在宣傳中,都高調突出理論上能達到、但實際上很難實現的“續航里程最高值”。
車企宣傳的純電動汽車工況續航里程,這是基于城市道路、市郊道路的綜合考量,以及等速續航里程的一種理想化工況,往往與實際有不小差距。例如,比亞迪在北京的一則廣告中稱某電動車型“續航里程400公里,能繞著五環跑四圈”;騰勢在其官網“車型特色”一欄中顯示“300公里續航能力,超凡卓越”;北汽新能源在其網站上對其EV200車型介紹稱,“200-260公里,超長續航,遠行無憂”。這些廣告均沒有說明車輛在不同季節的性能差異。
新能源電動汽車續航里程“虛高”不僅對消費者的行駛里程造成影響,而且增加了電動汽車的安全隱患。雖然工信部在相關目錄中給出了各個車型的續航里程數據,但這更多的是參考意義。今年2月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對新能源汽車要完善準入標準,加強質量安全監管。強化生產企業對新能源汽車的安全監控、動態檢查,建立懲罰性賠償和市場退出等機制。
對新能源電動汽車來說,續航里程是發展的短板,也是突破的關鍵點。專家表示,車企應加大動力電池研發的力度,優化電動汽車的性能。同時,相關政府部門應加強準入檢測,防止以次充好或批量生產質量下降等問題出現。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師建華表示,目前續航里程和充電是全球汽車企業推廣新能源汽車面臨的難題,新能源汽車的續航里程如果達到300公里至400公里,在充電方便的背景下,市場銷量增長將會達到一個飛躍的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