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鋰電網訊:近日,青海省政府《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規劃及行動方案》通過專家評審的消息,再度引發市場對鹽湖提鋰產業的熱情。行業分析普遍認為,受限于我國資源稟賦和當前的技術條件,鹽湖提鋰還遠未發揮其應有價值,其中蘊藏著巨大的產業和資本機遇,未來鹽湖提鋰有望成為全球鋰供給的基石。
一家鹽湖提鋰行業上市公司負責人對記者表示,鹽湖提鋰的產業結構中,開采及提鋰環節是重點,目前產業發展低于預期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開采環境都在藏區,自然條件惡劣及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備;二是我國鹽湖鎂鋰比顯著高于海外,提鋰的技術要求和成本都較海外更高;三是鹽湖資源品質低劣、復雜。
從我國情況看,目前鋰生產也仍以鋰礦石為主要原料。據SMM(上海有色網),2019年國內碳酸鋰產量約15.9萬噸,其中礦石提碳酸鋰占比高達78.6%,而鹽湖提碳酸鋰僅占比21.4%;氫氧化鋰產量為7.6萬噸,幾乎全部以鋰輝石為原料。2019年我國主要鹽湖企業產量約 4.5 萬噸,但行業平均產能利用率也僅為 52%。
另有行業分析人士則指出,此前國內鹽湖提鋰占比較低,一是由于近年來鋰行業整體低迷,而是大量項目處于建設期或剛剛投產,產能均未能有效釋放。
東北證券分析師據此指出,目前我國鹽湖提鋰技術已有所突破,未來產量高增可期。一是經過二十余年的探索,我國逐步研發出適用于高鎂鋰比鹽湖的提鋰工藝;二是技術工藝的不斷優化帶動成本持續下行,生產經濟效益凸顯,疊加新能源行業景氣度高企吸引大量資本入局,有望促進青藏鹽湖區形成成熟的產業集群。
鹽湖提鋰的概念也受到資本市場關注,近日西藏礦業(000762.SZ)、中礦資源(002738.SZ)等漲逾9%,藏格控股(000408.SZ)、西藏城投(600773.SH)等板塊個股紛紛跟漲。
上市公司多有布局 冀望突破
據USGS(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2020年全球鋰資源量/儲量分別為8600/2100萬金屬噸。其中,鹵水鋰和硬巖鋰作為主要的鋰資源類型,分別占全球鋰資源的58%和36%。截至目前,鹽湖提鋰技術產業化應用普及度弱于硬巖鋰,這不僅是鋰資源稟賦差異性所決定的,更是由于傳統生產工藝存在固有的局限性。
行業人士指出,鹽湖提鋰產業有巨大前景,除了資源儲量豐富外,鹽湖提鋰成本優勢顯著也是重要因素。目前,全球鹽湖生產碳酸鋰的現金成本在2000-4000美元/噸區間,垂直一體化的礦石提鋰成立則在4200-6000美元/噸區間。
據了解,國內鹽湖提鋰技術,最先是針對品位差的青藏地區鹽湖資源不斷進行技術革新,目前已開發多種工藝,并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工業應用。具有代表性的項目包括,西藏礦業和天齊鋰業(002466.SZ)投資的西藏扎布耶鹽湖項目開發采用太陽池析鋰工藝(約2萬元/噸成本);中信國安(000839.SZ)投資的西臺吉乃爾鹽湖通過采用納濾膜與反滲透膜組合分離鎂鋰,提高鋰離子濃度(約6萬元/噸成本)。
另外,科達制造(600499.SH)通過孫公司獲得開發權的察爾汗鹽湖則主要采用吸附法工藝(3-4萬元/噸成本)。此外,上市公司久吾高科(300631.SZ)改良后的吸附法、應用于氫氧化鋰生產領域的雙極膜電滲析法,以及藍曉科技(300487.SZ)已實現鹽湖鹵水提鋰吸附劑、工藝和系統裝置核心技術的工業化轉化并運用于藏格控股的察爾汗鹽湖項目和*ST兆新(002256.SZ)投資的錦泰鉀肥項目,均具有良好的技術運用前景。
而在海外鹽湖資源方面,贛鋒鋰業(002460.SZ)目前擁有碳酸鋰產能40500噸/年,氫氧化鋰產能81000噸/年,其預計收購Sonora一期項目投產后的年化氫氧化鋰產能為20000噸。而天齊鋰業旗下的Atacama鹽湖資源稟賦全球領先,參股公司SQM當前碳酸鋰、氫氧化鋰產能分別為7萬噸/年、1.35萬噸/年,2021年碳酸鋰和氫氧化鋰計劃分別擴產至12萬噸/年、2.15萬噸/年。
華安證券有色金屬行業分析師認為,未來,鹽湖提鋰的技術研究將主要圍繞優化前端提鋰能力以及后端鋰鹽生產兩方面展開。
各方面因素仍有利于鹽湖提鋰產業未來發展
北京文藝復興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行研人士表示,我國鋰資源豐富,但有效開發不足,青藏地區的上游鹽湖和礦場,以及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有望成為投資熱點。隨著我國提鋰技術工藝的優化,成本有望持續下行,產業鏈利潤有望從中游的冶煉廠向上游轉移。
對于鹽湖提鋰行業未來投資的熱點,華安證券有色金屬行業分析師認為,主要集中于三個方面:一是繼續對于海外鹽湖資源進行兼并收購;二是新技術的應用是一個比較好的風口;三是整合下游的電池廠電動汽車廠進行兼并收購。從未來發展趨勢來看,鹽湖提鋰行業還處于初級階段,后期加入新技術、新材料,可能會迎來百花齊放。
根據光大證券預測,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有望達到20%,同時考慮儲能、3C消費電子以及傳統工業等其他碳酸鋰應用場景,2025年全球碳酸鋰需求量合計124萬噸,是2020年的3.6倍,而鋰礦以22%的復合增速,總產量108萬噸,缺口占比13%。業內分析人士認為,接下來鋰將保持緊平衡趨勢,鋰價易漲難跌,從而也將推動鹽湖提鋰產業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