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望2015,特斯拉還是曲高和寡的奢侈品,比亞迪在人們印象中是賣電單車的,蔚來小鵬們更是不見蹤影。彼時要說國產汽車之光,那當然是吉利。自有技術+收購國際巨頭+爆款多。
然而城頭變幻大王旗,進入2020,吉利的存在感似乎越來越低,這真的不是由于人們被新能源車企們吸引了目光產生的錯覺,而是吉利真的遇到了大問題——
11月27日,標普確認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和吉利汽車(00175.HK)的長期發行人信用評級和高級無抵押票據發行評級為“BBB-”,并將所有評級從觀察列表中移出,評級展望維持“負面”。BBB-是什么概念呢,基本上是只能尋求民間融資的概念。作為國產之光,吉利何至于此?
標普認為,由于高資本支出,潛在的經濟波動以及子公司吉利汽車IPO的不確定時間,吉利控股在未來12-24個月內將繼續面臨杠桿壓力。不過標普也預計吉利控股的汽車銷量將在2021-2022年超過市場復蘇速度,盈利能力將從2020年的低谷逐步反彈。
現在的問題是,吉利到底面臨多大的償債壓力?
目前吉利控股境內存續債券9只,存續規模170.41億元,其中將有超40億債券于一年內到期,大部分債券兌付期集中于2022年。吉利控股還存續5只境外債務,存續規模17.5億美元,2021年將面臨合計6.5億美元境外債券到期壓力。
吉利連續十年都是世界五百強,這點債券在正常情況下壓力不大,但是吉利面臨的問題在于,2019以來,受各種因素影響,吉利的賺錢能力已經大幅下滑,2019年吉利業績大幅下滑34.67%,今年前三季度,吉利控股實現歸母凈利潤30.87億元,同比下滑近50%。且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吉利的經營性現金流持續下滑,目前凈額僅為52.19億元,而2017-2019年該指標均超400億。
這意味著吉利的償債能力面臨大考。
根據三季報,吉利控股總資產為4316.24億元,總負債2915.15億元,凈資產1401.09億元,資產負債率67.54%。這在同業中屬于較高水平。且吉利控股主要以流動負債為主,流動負債占總負債的58%。三季度吉利控股流動負債1683.28億元,一年內到期的短期負債合計457.24億元。
吉利在主業每況愈下的情況下,對外投資力度并未減少,除了眾所周知的入股沃爾沃,吉利還收購了寶騰和路特斯,收購了盛寶銀行和Terrafugia的股權,與國鐵和騰訊成立合資公司……目前吉利正在籌備科創板上市,這確實能緩解吉利的償債壓力,但是上市卻不能解決吉利汽車銷量何時復蘇的問題,如果汽車銷量上不去,那么慘淡的業績會反過來連累股價,介時吉利的壓力未必比如今小。
回顧李書福的造車路,轉眼23年了,這一路上李書福膽大命好眼光佳,吉利迎來了逐年的幾何式增長,但是汽車業的邏輯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汽車狂人”還能跟得上這個時代嗎?習慣了擴規模和資產收購、股權收購的李書福,能完成吉利汽車降杠桿的歷史任務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