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鋰電網訊:共享電單車的再次發力,業內公認是從"新國標"開始的。2019年4月,被譽為電動自行車行業"新國標"的《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正式出臺。在此之后的共享電單車行業,才算是沖出低谷,進入到快速發展期。"中國有上千個縣區行政單元,幾億人口,長期以來未被關注。這些群體的出行需求也是很強烈的,他們也要追求有品位的產品和服務。"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副所長楊新苗認為。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場。如今在很多二三線城市及城鄉縣域已經被五顏六色的共享電單車所裝扮:黃色的美團、藍色的騎電與哈啰、綠色的青桔以及眾多中小型玩家。共享出行本身就是一種節能減排的綠色出行方式,同時還能解決了市民的短途出行痛點,在3-5線城市能明顯帶動地方經濟……得益于二三線城市政府的支持,共享電單車順利"下沉"。
"下沉"市場的巨大"蛋糕"
除了共享電單車背后的下沉市場蘊藏機遇之外,業內達成共識的是,相比于共享單車,共享電單車似乎是一門更好的生意。據《全球電動車網》報道,當前共享電單車使用單價基本為每15分鐘或20分鐘計價2元,而根據實際運營的結果,也就是平均每輛車日均使用60分鐘情況計算,如果運營順利8個月就能回本,普遍情況下10-12個月也能收回成本。
雖然電單車的客單價遠高于單車,但目前的市場來說電單車仍屬于供不應求的狀態,因此車輛周轉率還不錯。即便是供需平衡的情況,電單車的整體盈利性明顯高于單車。騎電單車最新公布的一組數據也很有說服力:廣西某地投放運營車輛300輛,規范停車點83個,單月騎行次數103418,單日均頻次11.49,實名騎行用戶25181,ROI 305.02%。
騎跡科技高級副總裁周坤洋表示:"騎電單車在下沉市場車輛流轉率遠遠高于一二線城市。由于下沉市場運營區域小,騎電需要投入的車輛成本、運營成本也會相應低得多。另外,我國有縣級單位兩千多個,目前這還是一片藍海。"
"藍海"還是"紅海"?
下沉市場的藍海,共享電動車的運營商看得到、資本市場看得到,大玩家、小玩家悉數到場,這現象像極了幾年前共享單車的彩虹大戰。作為這個市場的參與者,都不得不思考共享電單車停放規范、車輛損壞、模式創新以及效率提升等問題。
在車輛管理方面,騎電單車將黑科技植入車身,車輛集成各種獨特技術。像中控和鋰電池當中搭載了雙GPS這一配置,即使車輛被暴力破壞,也可精準定位單車位置。此舉極大的提升運營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在運營管理方面,騎電單車設有電子圍欄,在一些住宅小區及特別場所設置了禁停區域,用戶只可在運營區域內進行借車、還車。一方面方便用戶的使用習慣,另一方面也積極配合城市管理、避免出現亂停放的問題。此外每50輛騎電單車配備1名專職管理人員,嚴格管理車輛,將虧電率、故障率控制在1%以下。
出行作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高頻需求,是連接諸多場景的必經環節,賽道無疑是條好賽道。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共享單車的"彩虹"經驗之上,共享電單車能夠開出更燦爛的花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