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鋰電網訊:因為東方精工(002611,SZ)與普萊德之間的糾紛,讓業內對動力電池行業第三方鋰電池PACK廠的生存環境開始擔憂。前不久,東方精工與普萊德及普萊德原股東終于“握手言和”,根據各方達成的解決方案,東方精工將獲得普萊德原股東16.76億元補償金(普萊德原股東以2.94億股作為對價支付),并擬以15億元現金向鼎暉瑞翔與鼎暉瑞普出售普萊德100%股權。
但令業內嘩然的是,三年前東方精工收購普萊德給出的價格是47.5億元,如今卻欲以15億元低價拋售,普萊德的“貶值”處境也反映出第三方PACK企業的生存窘境。11月28日,在第7屆中國(常州·金壇)電池新能源產業國際高峰論壇間隙,欣旺達副總裁梁銳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直言,在車企和電池廠的“雙重擠壓”下,可能已經沒有適合第三方PACK廠生存的土壤,生存空間將日益萎縮。
欣旺達副總裁梁銳演講現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歐陽凱 攝
第三方PACK企業出路在哪?
在動力電池產業鏈中,作為動力電池系統生產、設計和應用的關鍵步驟,PACK是連接上游電芯生產與下游整車運用的核心環節,重要性可見一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早期,車企、電池廠企業與獨立第三方PACK企業共同分割著PACK市場,形成“三分天下”的市場格局。
以普萊德為例,寧德時代做動力電池鋰電芯,普萊德做第三方鋰電池PACK,北汽新能源做新能源乘用車整車應用,福田汽車做新能源商用車整車應用,從而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但隨著車企和電池企業紛紛自建PACK產線,這層和諧的產業鏈關系終被打破。
梁銳告訴記者,隨著行業提質降本的需求日益提升,現階段,對車企而言,通過自建PACK產線可以降低動力電池采購成本,提升電芯采購話語權。另一方面,通過與一線動力電池企業合資組建PACK廠,也能達到維穩電芯供給需求、降低采購成本的目的,這就導致如今獨立第三方PACK企業生存空間變得越來越狹窄。
“電池企業也有降本要求,不愿意賣電芯給PACK廠,一是賣不出什么高價,二是存在安全問題,一旦出了安全事故,這其中的責任也很難劃分。”梁銳指出。
高工產業研究院統計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9月,動力電池PACK裝機量83.26萬套,同比增長25%。具體來看,前20家企業中完成68.42萬套裝機量,其中,車企或其合資公司達到13家,PACK裝機量市場份額占據了58.35%,而寧德時代等在內的5家電池企業占據了28.64%的市場份額,第三方PACK企業市場份額則只有10%。
“如果欣旺達在2016年沒有決定建設電芯廠,可能也會面臨如今第三方PACK企業的問題。”梁銳坦言,欣旺達電芯廠在去年年中建成,同年8月正式量產出貨,已經不再是外界認為的單純的第三方PACK廠,公司掌握了從電芯、模組、PACK、BMS等電池產業鏈全部核心資源。
在梁銳看來,國內第三方PACK企業的核心優勢已逐漸被車企或電池企業所掌控,其存在的價值已經不高,要么與車企合資,依附車企,作為車企的一個獨立的PACK制造車間,要么則是自建電芯廠,否則很難有出路。
電池企業應掌握供應鏈話語權
隨著新能源汽車行業補貼的大幅退坡,產業鏈壓力日益增大,其中以眾泰汽車、華泰汽車拖欠貨款引發的“三角債”最為典型,眾泰汽車與華泰汽車兩家公司拖欠比克電池賬款不還,成為倒下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其連鎖反應正在不斷延伸至汽車產業上游,波及A股多家上市公司。作為新能源汽車產業供應商,在這波浪潮中,應該如何自處?
梁銳表示,在不以技術為基礎、不以客戶為需求導向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模式下,發生這樣的危機是不可避免的。
他向記者分析稱,這樣的危機源自兩方面,一方面是配套的車企實力問題,一些企業當初為了能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分一杯羹,不注重產品研發、品牌塑造,一旦出現問題就生存不下去,造成電池企業的貨款沒法收回;另一方面是在供應鏈力量均衡上,車企話語權太重。
“車企欠零配件廠家的錢,也欠電池廠家的錢,賬期非常長,造成很多電池企業做出來的電池賣出去了,卻拿不回來錢,再加上因為補貼政策吸引,很多企業一哄而上,紛紛擴大產能給車企供應電池,使得車企更加霸道,一旦不給電池企業錢,電池企業也就沒辦法給材料企業錢,形成惡性循環。”梁銳進一步說道。
有業內人士分析稱,這也為電池企業敲響了警鐘,在市場不利的大環境下,動力電池供應商處于整車企業與低層供應商中間的位置,是最容易出現系統性風險的,對于信用不好的整車企業不能一味追求供貨量。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此前11月27日,眾泰汽車發布公告稱,比克電池起訴公司下屬全資子公司杰能動力,請求判令被告杰能動力向原告支付貨款并支付逾期付款違約金共計6.16億元,目前案件尚未開庭審理。
“中國的電池企業需要有更多的話語權,這就需要憑借自身電池性能和產業規模的優勢才能說得上話,比如寧德時代,已經在慢慢改變產業鏈的主被動關系。”梁銳表示。
梁銳還認為,中國車企要像海外車企學習,要有契約精神,要有長遠的發展規劃,更要有審慎的汽車研發流程,這樣才能將根基打牢,同時對產業鏈起到支持和培養作用,而不是只為一己之利,去損害其他合作伙伴利益。“這也是我們動力電池企業和零配件企業共同、一致的愿望。”梁銳強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