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鋰電網訊:近日,蔚來汽車登陸美股,成為中國電動車赴美IPO的第一股,這也讓投資者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了新能源汽車市場。
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自2015年以來進入高速發展期,傳統汽車廠商、BAT等互聯網企業及多家傳統產業巨頭均已有所布局。以產業投資見長的復星也看上了新能源產業,9月14日,復星宣布正式投資天津市捷威動力工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捷威動力),成為其控股股東,并將全面賦能捷威動力。
捷威動力計劃于2023年上市
與寧德時代、比亞迪等鋰電同行相比,捷威動力低調很多。成立于2009年的捷威動力是中國國內率先開發并量產三元體系鋰離子動力電池的企業,面向長安、奇瑞、東風等國內知名的新能源乘用車企業進行銷售。
數據顯示,捷威動力2017年在純電動乘用車動力電池出貨量排名中位列全國第7,在2018年成為第一批入選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汽車動力蓄電池白名單的企業。
捷威動力董事長郭春泰坦言,捷威動力此前因存在一些資金方面的困難,未能及時加大投資、進行擴建,因此錯過了爭奪行業前幾名的機會。而現在復星將有力地支撐捷威動力戰略目標和擴產計劃,捷威動力將在國內不同區域建立多個生產基地來提高產能,并持續開拓國內外市場,同時進一步加大研發力度。
那么復星為何看上了新能源產業并且選擇了捷威動力呢?事實上,被視為投資高手的復星近年來戰略不斷升級,正在走向科技驅動企業發展的道路。在今年2月,復星成立科技創新中心,重點布局的領域就包括新材料、新能源等。今年7月,復星與同濟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建復星-同濟科創中心,圍繞磁懸浮及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展開深入合作。
復星國際董事長郭廣昌在發布會上表示:“如果產品、團隊不好,靠復星投資、產業運營,仍然是做不好的,但捷威動力已經有一個好的產品基礎和團隊基礎,因此復星能夠幫助捷威更好地發展。”
據悉,為了支持捷威動力的發展,復星將從上下游產業鏈布局、拓展全球市場、國際化人才引進三方面助力捷威動力,還將積極推動捷威動力與復星生態系統內的資源對接,實現相互賦能。
基于整合產業鏈、實現優勢互補、消化過剩產能等目的,當下動力電池廠商與下游整車廠通過戰略合作、股權合作等方式“抱團”發展已成趨勢。對此,郭廣昌也表示,捷威動力未來將會進一步加強與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合作,尤其是和好的汽車企業共同建設合資公司。
關于捷威動力未來的發展規劃,捷威動力聯合創始人、總經理王馳偉在發布會上表示,捷威動力將聚焦乘用車市場,目標是未來五年成為全國排名前三的動力電池企業,未來十年成為世界排名前三的動力電池企業。捷威動力將投資8億元投入研發中心和工程中心建設,擴大并新建江蘇鹽城等地的生產基地,提升產能規模。
另外,對于進入資本市場,王馳偉在發布會上透露,捷威動力計劃2022年申報A股IPO,2023年上市。
動力電池行業正加速洗牌
中國正在引領新能源汽車產業,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超過57.8萬輛,全球占比46.7%,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80萬輛,連續三年居世界首位。業內預測,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年產量將達200萬輛,中國已成為全球新能源車市場的核心。
受電動汽車市場帶動,中國動力電池行業成長迅速。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預計2018年中國動力電池市場規模將超660億元,2020年增長至1019億元。
杉杉控股董事局主席鄭永剛在發布會上表示,寧德時代市值突破千億、復星進入新能源電池行業等,都意味著鋰電池這個小行業正在發展成為全球性的大行業。他預計,未來20年鋰電池行業至少還有20倍的成長空間。
不過,在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動力電池產能結構性過剩等背景下,動力電池行業也暗藏不少不確定性。市場上,沃特瑪自7月起停工半年,南京銀隆被查封又被解禁均體現出整個行業面臨極大的資金考驗,整個行業正加速洗牌。
技術的飛速發展將推動行業格局進一步裂變,真鋰研究首席分析師墨柯此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動力電池行業已進入一個“贏者通吃”的時代,產業將越來越集中,競爭日趨殘酷。而對于動力電池企業來說,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保持競爭優勢的重中之重,還是在于產品品質要保持領先優勢,要不斷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
潮退了,才知道誰在裸泳。郭廣昌在發布會上表示:“復星確實沒能享受到新能源汽車大補貼時代的優惠,但靠補貼的產業是不長遠的,只有在市場上獲勝的企業,才能真正長遠發展。復星投入一個產業,肯定不是著眼于短期,既然我們選擇了這個產業,選擇了捷威動力,我們就會耐心地深耕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