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鋰電網訊:9月4日,工信部發布關于擬撤銷《免征車輛購置稅的新能源汽車車型目錄》(以下簡稱“《目錄》”)名單的公示。經統計,2017年7月《目錄》(第十一批)發布后,截至2018年8月底無產量或進口量的車型共計272款,擬從《目錄》撤銷。其中涉及車型較多的企業包括:上海申龍客車有限公司31款車型、揚州亞星客車股份有限公司涉及24款車型、中通客車控股股份有限公司25款車型。
記者梳理發現,新能源汽車免征購置稅目錄,至今已陸續發布了19批,總共包括7829款新能源汽車,其中乘用車871款、客車4736款、專用車及貨車2222款。第11批免征車輛購置稅的新能源汽車車型目錄,共有665款新能源汽車進入,此次公示的名單占到第11批目錄的四成左右。
據了解,我國對新能源汽車行業實施的補貼及減免購置稅政策,加速推進眾多資本進入這一新藍海。然而,在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的同時,市場上也出現汽車商主動生產意愿不強甚至騙補等現象。具體來看,2016年,我國就有媒體曝出多起車企通過有車無電、有牌無車以及車輛閑置方式“騙補”問題。當年,財政部也曝光了5起新能源車騙補案例。
中國汽車工業咨詢發展公司首席分析師賈新光表示,新能源車產業是目前發展比較快的新興產業,加之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市場利潤豐厚,因此大量新能源車企業涌入市場,與此同時也造成了新能源車市場技術水準參差不齊、發展不合理的亂象。對新能源車企業進行有效考核,能夠更好地促進新能源車行業持續健康的發展,規范行業發展亂象,培育有技術優勢的龍頭企業。
事實上,近些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領域發展迅速。數據顯示,去年全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79.4萬輛和77.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53.8%和53.3%,分別是2012年的63.3倍和60.7倍,已經連續3年在全球產銷量排名第一,占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保有量的一半以上。
“雖然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發展基礎還不是很牢,與全球先進水平仍然存在著較明顯差距。隨著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一些深層次問題開始顯現,整個產業仍處于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副司長宋秋玲表示。
宋秋玲介紹,未來中央財政將按照國務院統一的動態調整機制,聯合有關部門作進一步的研究完善。一方面仍然堅持扶優扶強的政策導向,將繼續提高補貼技術門檻,集中精力、財力,支持優勢產品、優勢企業,促進優質企業和產品做大做強,加快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供給側改革;另一方面將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增加更多通行層面政策便利,限行限號以及使用環節的低成本,將成為新能源汽車的主要競爭優勢。
附件:更多詳情名單請點擊擬撤銷車型名單.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