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衛強8日晚間在《汽車業“規模論”的隱憂和出路》電視辯論上表示:特斯拉并不是我們汽車人所關注的真正的競爭對手,因為它的電池技術并沒有發生真正的突破,而且現在電動車的阻力都來自于電池因素。如果特斯拉不是用6000塊筆記本電池堆起來的,而是真正地發明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目前公布的電池用于市場化運作,那才不錯。
以下為文字實錄:
武衛強:我有一個觀點實際上好像已經等了一年了,我們去年做了測試平均是3500臺,個人因為當時是主持人,所以沒有辦法發表這個觀點,所以后來寫了一篇文章。我個人認為,可能對中國這樣一個市場而言,用千人保有量來衡量可能不是很適合。相對于全球汽車的歷史來看,可能目前2000萬輛已經是一個頂點,要考慮的是中國的國土面積、人口、消費以及汽車使用的狀況。
個人認為3500萬輛也許在中國也許不會出現,甚至我認為3000萬都很難出現。可能我屬于保守的,我認為2500左右的一個數字就已經可以了,除非我們對汽車的計算方法重新做一個規劃,比如我們是不是要把這些農用車,甚至我們所謂的老人代步車都要包括進去的話,那可能就是3000-4000,這是我要表達的一個觀點。
第二個,關于規模我有兩個補充,我也很贊同兩位所說的。規模這個東西在汽車行業里有一個問題,它的確是可控的,因為一個工廠可以三班倒、兩班倒,也可以加班加點七天休息六天,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汽車是處于一個產能嚴重不足的狀態,這是一個觀點。
我很贊同剛剛朱總所說的,汽車如果要規避規模化確實要市場化來主導,但是要有一個反駁的觀點比較現實,比如像跨國公司都是按照市場化來做,但是像歐寶、PSA甚至通用克萊斯勒在過去幾年都大面積關閉工廠,也就是說一直按照傳統的在一些發達國家所進行的市場化運作也沒有規避掉產能過剩的問題。
但中國目前是不是一個問題?它一定是一個問題,因為產能過剩的確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計劃經濟跟市場經濟到底誰在主導。事實上我們國家目前表面上看是汽車產業的確相對房地產(行情 專區)股市它是最為市場化的產業,但是計劃經濟的痕跡也很重,而且像跨國汽車公司,你會看到他們在運作一個事情的時候的確有無數的數據、調研,但是依然有很強的計劃痕跡。所以導致發現我們在海外市場也有大量工廠的關閉,這是一個不可避免的事情。只不過目前來講,我們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政府、地方政府包括我們有決策的董事會、監事會能夠稍微往后靠一靠,把決策權交給市場去做,這些給規模化帶來的隱憂是一個緩解。
武衛強:我表達一個觀點,我們在談到霧霾的時候,可能總是把這個矛頭指向汽車,更重要的是把矛頭指向我們的乘用車,這是有失公允的。北京為什么要提出協同發展,在北京目前每年的燃煤噸數已經降到1000噸左右,但是在河北的燃煤數是3億噸,在天津2億噸,所以在天津為什么要提出全面把燃煤變成天然氣,而且要加速,為什么要搞經濟一體化,因為我們的工業、制造業很多是以燃煤為主。我們老家張家口就有好幾個這樣的,為了改變經濟的現狀建了好多火力發電廠,這是沒有辦法的。
所以首先第一個,真正導致霧霾的一定是能源結構的問題。比如法國,它70%、80%都是核電,包括日本。我們國家80%以上依然是完全靠煤來解決,所以霧霾是必然的。所以我認為首先是能源的問題。
